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道义文明祭祀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
?
?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文明祭祖
清明节到了,为防止因集中祭扫引起疫情扩散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印发通知,部署清明节期间疫情防控与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要求各地分区分级差异化开展清明祭扫。
通知指出,疫情防控风险较高的殡葬服务机构,可暂停祭扫服务,尽可能提供网络祭扫、代祭服务、敬献鲜花、挂黄丝带和寄心语卡等简约文明的替代性服务,满足群众合理祭扫需求。具备条件且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在做好控流量、防聚集、强防护、保安全等工作的前提下,可提供现场祭扫服务。要科学设置祭扫场所人流承载量,做好祭扫人流量关口前置管控,加强祭扫流量监测预警,强化殡葬服务场所入口及周边引导管理,加强祭扫服务引导和机构场所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