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清明节祭祖须注意这几大禁忌
客家人点击上方"蓝字"及时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在家庭中获取的幸福和快乐,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原有的大家庭社会正向小家庭社会转变。加上社会节奏太快,年轻人往往会被过早地从大家庭中剥离出来,在这样的转变下不知所措。有条件的一定要带着父母、爱人、孩子聚聚,去公园、郊外走走。实在没时间回家,也要陪父母电话聊天,并且让孩子和爱人一起讨论,说说以前的事情。这样,家人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而加强,还能释放平时积累的不良情绪。
第三件事:反思过往悟得失
打个比方,或许你会想到,当年因早恋跟爸妈大吵一架,与初恋情人分手,并因此心存芥蒂。但如今想来,现在的家庭也很美好,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何不放下心中难以释怀的往事,轻松赶路?追忆之余别忘反思两件事。一来要反思是否忽略了父母的需要。在一些人看来,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尽孝。子游曾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能仅局限于供养父母,因为犬马都能养主人,真正的孝是要尽心竭力。二要反思人际关系。曾经发生的矛盾必然是双方的责任,所以要找到并承担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同时多回忆对方的好处,发去一条短信,化解矛盾。
第四件事:教育孩子生死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许多孩子都会背诵这首诗,却并不一定明白清明的含义。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生死也总是一个冷门话题。清明节是塑造孩子生死观的恰当时机。家长可以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下,问他对扫墓这件事有什么想知道的。解释要简洁清晰,不必过度谈论细节,比如说:“爷爷过世了。虽然以后看不到他,但他对我们的爱还会存在。”也可教孩子用写信或画画的方式跟死者对话,宣泄感伤。
第五件事:排解忧伤获重生
亲人故去,即使经过多年的思绪沉淀,也难免因某事某物触景生情。清明的精神是“将生死并置”,这个假期又是一个相对集中的表达哀思的时间段,因此不妨将清明当成过去和现在的连接点,对埋藏内心的哀伤、累积的不快,做一次清理。清明的意义更在于珍重生者。不论你为过去开心的事微笑,还是为忧伤的事哭泣,都要感谢那段让你成长的往事,最后和它说再见。清明的意义还在于启动新生活的“按钮”。发泄了,追思了,告别了,就要放下。就像心理咨询中告别仪式,宣泄和对话过后,就要让一切重新开始。
第六件事:相约踏青益身心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因此人们常把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周朝,清明郊游之俗被明文写进国家法典,魏晋时加进文人的流觞和赋诗,唐宋又发展为踏青。现代人工作忙碌、人际关系疏离,在清明假期约上三五好友去野外郊游、踏青,既陶冶情操,还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即便不外出郊游,也可约上朋友一起运动,比如打球、慢跑、瑜伽。
以下广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