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清明上河图一副传世佳作,作者用心良苦
01传奇经历
我们都知道,这幅名画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此之前它经历了哪些坎坷呢?作者张择端画好这幅画,赶紧就把它敬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徽宗是鉴赏字画的行家,看过之后,龙颜大悦。当即用他独创的瘦金体御书:清明上河图。十多年后,金人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俘,连同这幅画也被金人掠走。此后,这幅名画就消失不见了。直到明朝嘉庆年间,有个叫陆完的官员,机缘巧合得到这幅名画。他深知这幅画的价值,所以,一直小心收藏从不轻易示人。不巧的是,陆完不久就病逝了。临终前,他再三嘱咐自己夫人,一定要好好保管好这幅画。陆夫人想起丈夫凝重地嘱托,把它藏哪里好呢?女人心思缜密,她巧妙地把画缝在了枕头里。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陆夫人收藏名画的事,还是被她娘家侄子知道了。侄子也是字画爱好者,百般哀求姑姑想看看这幅传世之宝。架不住侄子的软磨硬泡,陆夫人就拿出来给侄子看了。这事传到大奸臣严嵩耳朵里,他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得到了这幅画。后严嵩被抄家,这幅画又落到皇宫里。时间到了清乾隆朝,乾隆对这幅名画也是赞赏不已,他还命5名宫廷画师临摹了一副清版的《清明上河图》。清末代皇帝溥仪,被袁世凯赶下台。在被逐出把紫禁城时,这幅《清明上河图》也被他悄悄带走了。在溥仪流亡途中,这幅名画又被遗失了。多年后,东北博物馆的杨仁恺在工作中无意发现了这幅名画,才使得它又回到故宫博物院,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命运。02描摹图景
讲完了画作的坎坷命运,我们再来看这幅作品。它描绘了汴梁城郊的乡村田野风貌,及城中街道商铺林立,人流如织的场面。一条大河,船只往来穿梭,河上一架虹桥横跨两岸。图中人物有多个,形态各异,动作迥然不同。各类商铺大大小小几十家,店铺物品,店招名称清晰可见。整副作品构图宏大,包罗万象。中美合作编译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它是一副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03争议
那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从字面理解,应该是清明节,是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从提拔出也表明是清明时节。有人却提出反对意见,说应该是秋季景象。细看图中有人在吃西瓜。西瓜本是夏秋季的水果,在北宋年间,肯定没有温室大棚,春天哪有西瓜上市呢?还有,图中有人在运送木炭,显然是为入冬做准备的。还有人提出,“清明”指的是清明盛世景象。“上河”又是何意呢?有三种说法:指的是汴河上游;河上船只逆水而行,叫上河;赶集上街的意思。04寓意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画这样一副长卷献给皇帝,他的初衷是什么呢?是歌颂伟大盛世,还是另有隐喻呢?细看之下,画中除了繁华热闹,细微处似乎还有不和谐的画面。几个衣不遮体孩童在乞讨。虹桥上,文管和武官在争抢道路,各不相让;衙门口,几个官差懒散地或坐或躺着;在发生过40多次火灾的汴京,防火工作可谓重中之重。可是,望火楼上却空无一人;最关键是城楼,城门上下竟然没有一个士兵把守。安全防范意识,及城防工事荡然无存。在画面结尾处,寓意更值得深思。有一路人在问路;两个妇人在问诊;另有一群人在算命。问路,问诊,问命,作者想向皇帝警示什么呢?在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可是,久居深宫的皇帝不了解真相,没人敢向神宗进谏。一个叫郑侠的宫门小吏,画了一副《流民图》。图中,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衣衫褴褛,在大雨中艰难行进。神宗看后泪流满面,第二天,下诏免去王安石的一切职务,废除了新法。是否,张择端也想效仿郑侠,要警示徽宗,盛世的表象下其实危机四伏。作为一个对书画艺术造诣极高的帝王,徽宗不可能看不出张泽端用意。只是,他不愿面对自己的王朝种种弊病。所以,他不久就把这幅画转赠一大臣,也没有重用张择端。如果,徽宗能看懂张择端的良苦用心,并有所改变。也许,他本人及整个北宋王朝的命运将会改写了。05结尾
历史没有“如果”。张择端本人不会想到,自己的这幅作品,会给后世带来如此大的影响。现如今,各种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比如刺绣,根雕,版画等层出不穷。还有专家学者,不断对这幅传世名画研究探索。它也是了解北宋历史风貌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