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韩翃的一首成名诗,写尽春天之美,也写透讽
韩翃,南阳人,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寒食节这一天,他出门赏春。
寒食节在清明前的一两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便隐于山林,坚决不受奖赏,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便命人放火烧山,他却抱着大树不出来,活活地烧死于山中。晋文公悔之不及,为了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做饭,只准吃冷食。以后,这一天就成了为寒食节,有了禁火风俗的风俗。
那个时候每年逢此节日,家家禁火,吃现成的冷食,白天外出游玩赏春,晚上不许点燃灯烛。
走着走着,韩翃便被眼前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只见大街小巷处处飞花,姹紫嫣红开遍,柳絮纷飞若雪花飞舞。
面对这盎然的春意,韩翃情不自禁的赞叹道:“皇都今日成了春城了!”众人流连忘返,一直闲逛到日暮时分。
为了游览长安城的春色,他们又登上了高台。
此刻,韩翃看到皇宫中隐约晃动着一团团火光,他们穿过一座座雕梁画栋的宫殿,飞向四面八方的府邸,他知道这是宫里的太监在走马传烛了。不久,朝廷近臣的家里也开始烛光通明,一片亮堂。
可是城里的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人家却仍然漆黑一团,被深深地淹没在越来越浓的暮色里。
在唐代,皇宫和贵族宠臣府邸,在寒食节仍能点灯燃烛,这是皇帝恩准的特权,普通人家却根本享受不到。
长期屈居幕僚,失意不得志的韩翃,对此阴暗差别十分敏感。他由此想到了如今皇权的旁落,就像这寒食节的烛火一样,甚至连专权的太监们也分享了皇家的特权。自此,唐肃宗、唐代宗皇帝以来,太监权势日盛,当今皇帝更让太监统帅禁军。这种情况像极了汉代末年的宦官专权。
回到住处,韩翃便写出了这首借古讽今的七言绝句《寒食》。诗歌末句的“五候”,有人认为是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个人,也有人认为是指东汉末年桓帝在同一天里所封的五个专权太监。但不论怎样,韩翃这首诗歌的讽刺意味已经相当明显了。
据说,这首诗很快传进了皇宫,唐德宗读了非但不生气,反而非常喜爱。
当时知制诰(代皇帝写诏令的官)正好缺人,宰相奏请皇帝提名,唐德宗立即批道:“韩翃。”
可是当时除了写此诗的韩翃外,还有一个同姓名的江淮刺史,皇帝究竟要任命哪一个呢?
宰相奏请再批,唐德宗又写下“春城无处不飞花”这首诗,然后批阅道:“韩翃”。
就此,韩翃因此诗当上了官,并成为了皇帝的近臣。
寒食
韩翃〔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大意是: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无处不”,一个双重否定,表达着肯定,长安城处处都是飘着的花,这里没有写风,但是我们在飞花中感受到风的存在。风是无处不在的,宫廷中的柳树也随风摆动着,婀娜多姿。
所以前两句中表面上写了飞花和杨柳,实际上也写到了春风,吹面不寒,春风十里。
诗人不光看到了白天里的飞花和杨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还看到了晚上的烛光。这烛光象征着权力,也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忧伤,有对自己的忧伤,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一首讽刺诗给诗人带来了机遇,却始终无法刺醒昏睡中的皇帝,大唐终究是如坠落的星辰,走向了末路。
~完~
作者简介:稻花鱼姐姐,诗词爱好者,在解诗读词中,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