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警告清明节快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三种风
警告!清明节快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三种风俗,四种禁忌
导读:清明将至,你对清明的风俗、忌讳有什么了解呢?你可以跟我联系,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你。
清明是一个集天时与天时于一体的二十四个节气,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古老的节日。这一天既是一年中的一天,也是中国人尊老爱幼、发扬孝德的一天。
因此,在古代,我们国家人民都十分看重清明节,而在这一天,在民间也有许多的风俗和禁忌,在清明这一天也不例外。在乡村,有3种风俗,4种禁忌,我们来看看。
清明的起源
根据文献,清明始于多年前的周王朝。在唐朝,这一天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甚至可以说是与过年齐名。
时至今日,清明仍然是许多地区的一个重大节庆。有些打工的人,可以在春节期间不回去,但却要在清明这天,给祖先上坟,不然就是一种不孝。
说起清明,便不能不提及另一个节庆,那就是“寒食”。到了唐代,人们把“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合并起来,叫做“清明节”。
相传,在战国时代,晋国太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一次放逐中,曾饮下侍卫介子推切下的一条大腿,用来熬制一碗汤药,令重耳大受触动。重耳称为晋文公爵,封为大将军,封为大将军,却将这件事给遗忘了,不过,他也不想为大将军争光,便和他的母亲,悄悄地返回故土,归隐深山。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以后,很是羞耻,就把他带到了这里来。可是,他已经对自己的事业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出现在世人面前。
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来,便命人用火烧山。等火焰散去,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倒是他抱着的双亲,在一颗大树下发现了双亲的尸首。晋文公看到这一幕,伤心欲绝,就在为他收尸的时候,从树下的一个窟窿里,找到了一块布,那布上有一句话:“我以我的血肉之躯,献我的丹心,只望我的主人永远清醒。”
晋文公为表示对介子推的敬意,曾规定,从那一日起,不许用火烧菜,并称那一日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祭祀,才知道这棵柳木又活了过来,就给它起名叫“清明柳”,并把“清明节”的时间定在了寒食之后。
风俗一:上坟时用泥土填平
在清明节,上坟是一种重要的风俗。整个国家都是这样。不过,它能否用来填平地面,却是个问题。有人说,现在不能用泥土掩埋,也有人说,现在正是掩埋墓穴的时候。每个地方的说法都不一样。
第二个风俗:郊游
要知道,清明节不是一日一日,通常在四月五日左右,每三日一次,有些地区甚至十日一次,加起来就是二十日。比如这一年,是一个“闰月”,按照传统,这一年的清明节,必须要在“闰月”之前上坟。你老家也有这种风俗?
在清明节,外出郊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时,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举家出游,即便是在休闲中,也是一个拉近家庭感情,促进家庭和睦的好机会。
风俗三:吃汤圆
“大饺子”是用一种叫做“将麦草”的野菜做成的,碾碎后榨干了汁,与米饭混合在一起,再以黄豆为馅,做成了一个面饼。它色泽翠绿,口感松脆,香味浓郁,广受欢迎。不过,在我们那边,制作绿色丸子的,通常都是用蛇麻子,还有艾蒿之类的。
禁忌一:着装色彩明亮
讲完了这些传统,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清明节的一些禁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穿戴亮色的衣物。在中秋节这天,人们要祭祀列祖列宗,以表示对逝去的亲属的怀念和怀念。
禁忌之二:不可玩闹
上坟是一件很庄重的事,在上坟的时候,要是玩的太大,得罪了死者,那就是大不敬,大不敬,大不敬。
禁忌之三:别照相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社会化应用,大家在社会化网络上共享自己的生活,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清明上香,烧纸之类的,还是别放在网络上的好。一来,拍照和录像,会让人在祭祀时分心,不够认真,二来,也是对死者的一种不敬。
禁忌之四:有病的妇女不宜上坟
而且,这墓地也不是一个好地方,也不是一个好地方。再说了,这孩子挺着个大肚皮,平时上坟都是在大山里,这要是撞到了,对孩子可就不好了。
除怀孕妇女之外,七旬以上的老人和病人也不适合上坟。在一些地区,过去是不准女儿、女婿去扫墓的,那时更是有:女婿去扫墓,丢了祖宗的脸。不过,这年头可不一样了,很多人家都只有一个孩子,要是连个扫地的都没有,以后也就没人管了。
以上就是我们的故事,下次再见。马上就是清明了,这个节日就是一日啊,你还会回去上坟拜年么?你们地方在清明的时候,有哪些其他的风俗禁忌,也是很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