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7 12:24:38 点击数: 次
“传统”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不停地在变化。一般所指是现代以前的时段,因此,我们这里介绍的马陆传统岁时风俗,大致是上世纪中期以前的习俗。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时序进入腊月,就已浙显“年味”,到十二月中旬,商家年货早已上市,一派迎春过年的气氛了,家家户户大扫除,谓之“掸檐尘”。
zhuang年糕、爆米花、炒花生,这些年节食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都是趁农闲自制的。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则可谓正式筹备过年了;过去一般的商店,送灶之后,伙计放假回家过年不开伙仓了,直到正月初五接财神开市再来。
除夕夜,合家团圆吃年夜饭,放爆仗百响,贴春联,守岁一直到半夜。然而“春节”之名是最近才产生的。
辛亥革命之前,农历正月初一叫做“元旦”、“元日”所以乡人封毓秀元旦诗:“才入新年气便暄,和气瑞日蔼千门。声声爆竹闻深巷,簇簇衣冠聚远村。……数树梅花消寂寞,一声炮竹报平安。儿童索写宣春帖,手拂红笺带笑看。”所写的就是清代初年马陆人在春节时的活动情况。
辛亥革命之后,把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为了避免混淆,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至今在马陆的老年人中,经常把春节称为“新年”或“过(新)年”。只有在青年人的口中,才叫“春节”。
春节对于大人和小孩,有着不太相同的概念。
对于小孩子,主要是穿新衣,吃糖果,给尊长叩头、拜年,拿压岁钱。然而就是尽情地玩,放鞭炮放花。对于家境拮据的农村孩子这是十分难得的欢乐节日。
对于大人,则按“规矩”来“过节”了。首先。早上起来点一炷香,敬天地神祗,敬亡故的列祖列宗。早上第一餐是吃小汤圆,叫做小圆糰指甲盖大小的小糯米团,无馅,仅在汤中放一点酒酿或红糖。吃小汤圆象征着一年中家人平安圆满,这是嘉定人特有的风俗。上午若有人来拜年,通常也以小圆团待客,吃过小圆团,端出隔天准备好的果盘,接受亲邻的拜贺,同时也出去串门拜年。
按照当年的习惯,先让家中的小孩给长辈拜年。拜年的仪式是跪下叩头,以后简化为问候了,家中的尊长拜贺年,出门向亲戚朋友、邻居、拜年。新年几日,路上络绎不绝都是拜年的人群,这时路上遇到熟人,都会互相说一声“新年好”,“恭喜发财”的祝贺语。许多平时不太来往的亲友。也借贺年的机会互相走动探讨,拜年是联络感情的一种传统形式。
春节的热闹,至少一直维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其间开店的人家,初五一般要接财神开张营业了。但此时的营业,仍然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与平日不太一样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但是在马陆乡间,一般称为“过正月半”。种田的农民,则在正月十四的晚上就忙碌着点“望田灯”和“烧田角”。
所谓“望田灯”,是在农家住宅的屋角,立起一根高竿,通常是用两根竹竿绑着接长,竿顶点一盏红灯笼,使得在耕作的田里能够看到这里的笺灯笼,所以叫望田灯。
所谓“烧田角”,是用豆萁芝麻萁之类的柴草裹上稻草成为一个柴把,再醮上镬锈,燃烧时会爆出一些火星,拿着这个柴把沿着耕田的四周挥舞,同时口中念着祈求丰收的一套词语,这个仪式又叫“挥田财”,也有叫做“甩田蚕”的,据说这套仪式的目的是要烧死田中的害虫,获得丰收。
正月十五早上,流行吃圆团,与初一早上吃的不一样,十五的圆团是有馅的,一般是肉馅或荠菜肉,还有豆沙馅,和百果馅。讲究的在豆沙馅百果馅中放一块猪油,在那个年代,猪油是非常诱人的美味。
正月十五还有一项风俗是吃“贺年羹”。所谓贺年羹者就是把过年时积存下来的菜饭、糕点做成一锅大杂烩。这样的东西,穷人家在平时也吃,叫做咸酸粥或咸酸面,此时只是多了些春节期间吃剩的老菱、地梨(荸荠)及一些荤素食品,比平时鲜美可口一些。
关于贺年羹待客,在嘉定城乡普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代的唐叔达先生,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文人学者。他有很多学生在春节期间陆续都来给老师拜年,到正月半时还有学生来,家中穷得再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食品来招待了。唐师母只能把春节期间积存的剩菜剩饭一起煮了端出来招待学生。不想学生吃了都说别有滋味,从未尝到这样的食品,问老师这是什么东西。唐叔达急中生智说这是“贺年羹”。于是正月十五吃贺年羹成了经济实惠的一个风俗。
正月十五玩宵节晚上“出灯”,是一道自古流体至今的风景。
过去无论城乡,隔年农闲时就开始自制灯彩,准备到十五时热闹地“出灯”。如果是丰年,则以正月十五晚上为中心,可以联续三天到七天呢。灯彩有好几种式样,最简单的是西瓜灯、兔子灯,用竹丝或铁丝做骨架糊上彩纸,中间点上蜡烛,入晚挂在门口檐下,或提在手中到街上游走。还有把一串小灯笼挂在风筝上悬在半空中的。
最复杂的灯彩是走马灯。灯笼做成宫灯形,糊上半透明的薄沙。中间按装一个伞形转轮,下部点上两枝蜡烛,蜡烛火焰的热气上升,驱动伞轮旋转,伞轮杆上支着四个戏曲人物或牛马生肖之类的彩画纸片,伞轮转动,带动这些人物、动物跟着旋转,在当时很是逗人喜爱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扫墓,表示对亡故的父母、祖先的哀思与怀念,俗称“上坟”。按照古老传下来的习俗,如果是新丧,上坟的日子必须是清明正日,不是新丧的话,大多选在清明之前若干日。如果清明之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坟,则可在清明之后,但是不能在清明之后的第二天,清明之后第二天是“浪荡”日,不能上坟的。决定上坟的前一天晚上或清明前一天晚上,在家中祭奠一下,称为“过清明”、“摆羹饭”。
清明扫墓一般是全家出动,或约齐兄弟姊妹至亲几家一起行动,因为父母、祖先是大家共同的。清明扫墓既是对父母、祖先的怀念,同时也是亲属踏青联谊活动。
上坟时一般携带的物品有供享用的菜肴、糕果,培土除草用的简单农具,还有香烛、纸锭与纸钱。香烛纸锭在平时祭祀时也是必备之物,纸钱是清明上坟的专用之物,一条条的白纸,凿出连贯的铜钱模样,二尺左右长,用稻草把一端捆在小竹竿上,用于祭扫培土之后插在坟前。这样插挂纸钱的行为称“挂鱼”,所以清明上坟也可称“挂鱼”。“挂鱼”的习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一度衰绝,近几年偶有恢复者。
过去对于父母祖先的祭祀,一年之中除了清明节,还有冬至节。冬至节的祭祀扫拜等仪式与清明节相同,但冬至上坟没有“挂鱼”者。新丧坟头上的纸钱为一色纯白,陈年老坟上的纸钱,在白色中可以夹杂一些点上红绿色彩的。
传统的节日有四大节之说,即除了“过新年”前后一个多月忙碌热闹,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四个大节。想要知道嘉定马陆镇早年庆祝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有趣习俗?
明天还在这里,我们继续聊聊~原标题:传统岁时中的马陆
来源:陈兆熊/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陈玉珍
白癜风最佳治疗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8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