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时节祭奠过世亲友,如何才能利益他们

发布时间:2016-11-23 10:11:21   点击数:

清明节祭扫,是我们的传统,只要发心恳切,用心挚诚,相信亡者都可以收得到我们这份心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荤腥烟酒上供,那样只会增加亡者的痛苦。佛弟子可以通过斋僧、斋戒、诵经、供灯、抄经、放生、等善行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这应该就是清明节最“如法”的祭奠了。

 在佛教的《善生经》中提到,为人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因此,身为佛弟子者应在清明节追思怀念已故的祖先,并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来帮助他们解脱。是故清明之际,佛教各大道场都会举行清明思亲法会,超度十方六道亡灵,而居家佛弟子则可以实行以下的项目:

  一、到祖先灵位的坟墓、骨灰塔等地做打扫和拜祭。

  二、到寺庙为往生者做超度法会,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三、为亡者受戒,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四、为亡者做任何功德,如供僧、点灯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五、为亡者做一切善行,如放生、布施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因此,在清明节的时候,除了扫墓及祭祖以外,应遵循祖先的教诲、发扬祖先的美德,并且将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他们,令他们早生净域,离苦得乐,这才是实践孝道最具体的表现。

愿所有逝者都能蒙佛力加被,往生净土、永离轮回!阿弥陀佛!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民间俗语。在古代,清明并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古代足球)、打马球、插柳(就是现在的植树)等户外活动。“清明扫墓”只是清明节的一项活动,不是全部的内容。

佛教里没有清明这个节日,因此佛教经卷中也没有关于“在清明节如何如法祭奠过世亲人”的记载。对于佛教弟子而言,如果讲到要“祭奠超度亡者”,那么每一天都可以当做清明来过。因为我们只要把每天所作修行功课的功德回向给亡者就可以了。至于是否扫墓、烧纸、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这些风俗习惯更多的是出于自己情感的需求,让自己心里“过得去”,跟亡者的关系并不大。

所以清明节是否去扫墓,如何扫墓,是按照风俗习惯做好,还是“自主创新”(如现在的网上祭奠)追赶时尚好,那些都是一个心意。如果亡者有知,不管此时他流落到哪一道,他也一定会感应到。

但是,最能利益亡者的莫过于按照佛教的方法,将所修的功德为亡者做回向。这是最能直接利益亡者的事情。如果做的好,甚至可能将亡者直接从三恶道解脱出来,这岂不是比扫墓、鲜花、上供、焚香更能利益亡者吗?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这就是目犍连救母,这个故事因为讲的是孝道,所以被中国很多地方戏剧搬上舞台。“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时,突然想起生身母亲;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瞋、痴的行为三项具足,对人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原来那就是地狱。

在地狱中,目犍连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样样刑具都有,每一个都非常可怜,非常苦啊!再走到饿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饿鬼模样都是:圆又大的肚子、细又长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脚,每个都在哀嚎、饥饿难耐,那种境界令人惨不忍睹。当他看得十分不忍时,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也如同饿鬼道的众生一样,愁容满面、泪水涟涟,饥饿正煎熬着她,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目犍连问她的母亲受了哪些苦报?母亲说:「我非常饥饿,没有水、没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烧,我急需要水,还有粮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神通第一,他立刻运用神通,变出一钵饭、一壶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他的母亲十分欢喜,尽管双手无力,也急急忙忙伸手来接,她忍着颤抖和痛楚,将食物拿到嘴边,想先喝口水再吃饭;可是,饭与水才一到嘴边,瞬间水干了,饭也变成了焦炭。

目犍连看到了这种境界,非常痛心也万分无奈,尽管他的神通广大,但是母亲的业障如此深重,让他无能为力,因此带着万分的失望从定中醒来。当他出定后,赶紧去请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体投地礼拜说:「佛陀!我心里很痛苦!到底我的母亲曾种下什么业?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泪涟涟地诉说。

佛陀说:「众生的业力确实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亲生时造下了贪、瞋、痴的恶业;她贪图别人的劳力与财力而造业;除了贪业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赞叹他人、时时毁谤造业。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宝、不肯修行,反而毁谤三宝,这样的痴业使她无法得救;自己造的业必须自己承受罪报,业如须弥山,任何人都对它无可奈何啊!」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心里很无奈,但他仍请求佛陀给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亲。佛陀说:「要救你的母亲,光凭你的神通是不够的:因为你的母亲业障太重,必须靠许多有修行且已证果的僧众,将清净的福业累积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来帮助她。」

目犍连尊者说:「我要去哪里找这么多有清净福业的人呢?」

佛陀说:「这倒不难!从四月结夏安居到七月期间,许多清净的比丘专心致力于去除烦恼,增长智慧,在这段期间已探讨了真理,透彻了妙法,这些僧众就具有最清净的福德;如果能请这些人同心合力为你的母亲祝福,那么她就可以得救了。」

目犍连尊者听了,内心非常欢喜,他就向每位比丘一一顶礼请求。佛陀又告诉他:「你应该为你的母亲造福,在七月十五日当天,也就是结夏那一天举行供僧与大家结善缘;以这份清净心加上欢喜心,共同为她祝福,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这股力量才能转她的业。」

于是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了丰盛的素斋,并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备了一盆清水,并亲自奉上让比丘们净手——因为印度人用手抓饭团吃。他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养,这一场供养非常的殊胜庄严。之后,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为他母亲祝福,因为每个人平时勤于修行,福德具足,这股福慧、欢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确实非常大。

目犍连尊者在当天晚上初夜时分,于定中看见一位庄严的天人从远处飘飘然而来,向他顶礼,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母亲。她向目犍连尊者答谢说:「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众多尊者的慈悲愿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现在要生天道了。」目犍连尊者见到此一境界,非常高兴,出定后赶快去向佛陀礼谢,也向所有的比丘顶礼。

目犍连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着众人的慈悲、智慧及清净福业的帮助,所以他的母亲得救了。这个佛教故事在中国被代代流传了下来。如果我们认为以自力无法帮助亡者的话,那么可以通过供养僧团,也就是斋僧,请僧团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这样的力量会比我们自己做功德回向大的多。

清明节祭扫,是我们的传统,只要发心恳切,用心挚诚,相信亡者都可以收得到我们这份心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荤腥烟酒上供,那样只会增加亡者的痛苦。佛弟子可以通过斋僧、斋戒、诵经、供灯、抄经、放生、等善行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这应该就是清明节最“如法”的祭奠了。

愿所有逝者都能蒙佛力加被,往生净土、永离轮回!阿弥陀佛!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类,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的习俗大约始于周代,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时的清明节,是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最宜扫墓祭祖、春游踏青;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活动,增添情趣。二零零六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到清明习俗的由来及演变,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十九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后来重耳返国即位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不求名利的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隐居。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样也找不到,于是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不已,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因此,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而在寒冷的冬天,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同时也为了防止寒食伤身,于是就定了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以增加抵抗力。

  汉代以前,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还有一个“上已节”,节日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其日子正与寒食及清明重迭。“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今天,上已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到了唐玄宗时,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寒食节的日期,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两天,所以,后世便逐渐把寒食扫墓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已合而为一了。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拜祭、扫墓)只是清明其中的一项活动,真正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时令乐趣的是“踏青”、“春游”、“折柳”、“拔河”、“蹴鞠”(踢足球)、“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由是,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节中的若干习俗仍传承下来。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怀,还融合了踏青赏春的欢乐;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别具意义的节日。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代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深层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国传统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落实了中国圣人孔子与佛教始创者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六世纪所提倡的孝道。人们会在当天前往祖先或亡者的坟墓、骨灰塔祭拜打扫,并以亡者的名字做功德。

  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但两者却生存于同一时代;孝道是两者为促进人间和谐,共同提倡的教义。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体系,以致每个人都明白到自己在清明节对祖先所应尽的义务;其文化意义正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内涵所在。

  在佛教的《善生经》中提到,为人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因此,身为佛弟子者应在清明节追思怀念已故的祖先,并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来帮助他们解脱。是故清明之际,佛教各大道场都会举行清明思亲法会,超度十方六道亡灵,而居家佛弟子则可以实行以下的项目:

  一、到祖先灵位的坟墓、骨灰塔等地做打扫和拜祭。

  二、到寺庙为往生者做超度法会,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三、为亡者受戒,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四、为亡者做任何功德,如供僧、点灯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五、为亡者做一切善行,如放生、布施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因此,在清明节的时候,除了扫墓及祭祖以外,应遵循祖先的教诲、发扬祖先的美德,并且将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他们,令他们早生净域,离苦得乐,这才是实践孝道最具体的表现。

佛教的孝亲观:

佛教里报恩孝亲的经典和事实,真是不胜枚举。在佛说的经典中,有关报恩的有《大报恩经》七卷,专门记录佛陀在往昔因地中报恩孝亲的故事。古德还著了一本《释门真孝录》,完全依据佛法指示孝养双亲,那才是真正的大孝。

世俗之孝,不过稍尽人子之心,四时八节,买一点酒肉之类,养其口体罢了。死后用五鼎三牲,祭之以礼,就是罕见的孝子了。例如世俗人为父母做寿,就要大开屠场(杀生),贺客盈门,座上客满,肉肥酒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孝亲之道,果能如此,邻里就会说某人很有孝心。但如果以佛法智慧的看法,那不是孝亲,而是在为父母造孽,本来父母所担的罪担子,只有五十斤重,惟恐还不能下地狱,就再替他加上一百斤,压得父母透不过气来,死后有还不完的命债。这样的孝子,真是可怜愍者!佛教报恩孝亲的目标很积极远大,就是要使父母能够解脱轮回,离苦得乐,把父母从罪恶深渊里救出来,脱离生死苦海,这才是大孝!

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换句话说,没有把父母超生极乐,脱离轮回,子道就还没有成就,不能算是孝子!舍俗出家,表面上看起来是背井离乡,割爱辞亲,实际上,行的是一种大孝道,所以佛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不但报答今世父母的恩德,而且报答生生世世的亲恩,使九族之亲皆得离苦,这是多么大的孝道啊!

佛经中有关孝道的格言

佛教虽然赞成出家修行,但并不反对孝道,而且非常注重家庭观念与对父母的孝养。佛经中关于孝养父母有不少至理名言。如:

《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又云: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又云: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阿含经》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

《睒子经》云:佛言:使我疾成无上真正道者,皆由孝德也。

不过,佛教的孝养、报恩观念不是狭隘的,不局限于世俗的范围,而是无比的宽广,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如: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阿含经》亦云:若能引导父母信佛法,令之舍弃误道而返回正道,舍贪欲喜布施,始能报答其大恩。或宁可说报答他们更多。

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

分享智慧,功德无量~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









































中科医院
重庆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22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