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看清明节祭祖的起源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在祭扫时,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报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人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
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人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起源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汉代魏时上坟之礼已经得到重视,但当时尚未成为正式礼仪。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
寒食扫墓由此成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可见,清明出郊上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思时之敬”。到了宋代,大家都在清明日扫墓,京都人倾城出郊,四野如市。
古人笔下的“清明”清明感怀常见于我国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或感慨人生悲凉,或分析处世之理。
思人生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代黄庭坚在清明时节,转向对野田荒坟凄凉景象的哀叹。
品愁苦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中,明代诗人高启以悲凉的笔触,带领人们品味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愁苦。风雨飘摇的社会里,有几户人家的后人会去给先人扫墓?既是对故人的怀念,也是对战乱的不满和痛斥。
清代诗人李渔在《清明前一日》中表达了同样的思考,“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为后人留下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呼唤。
念故人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是人们寄托对逝去亲人思念的时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把生死离别的悲伤写到痛彻心扉。
清明时节,独在异乡漂泊,哭声浸染了思绪,纸钱击碎了坚持,感叹离别愁苦,思念故去亲人,此情此景,阴阳两隔,无处安放的思念,多么痛的领悟。
绘美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是南宋诗人吴惟信的作品。
清明时节,西湖春景引人入胜,游人熙攘,随着傍晚热闹退去,流莺重新占领夜幕下的杨柳,足见春日美景的诱惑之大。诗人未直接绘景,却把清明时节的美景写得淋漓尽致,凸显清明时节的欢愉惬意。
清明节虽然是一个值得感怀思考的节日,但毕竟是清心明志的时节。愁归愁,但不是全部,不如吹一吹春风,享受春光。
清明节的祭祖方式“清洁而明净”是古人对清明节的解释,到了今日,应更蕴含文明与环保的理念,使清明节的追思活动真正回复“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到,除了传统的祭祀方式外,以下6种祭祖方式确保环保清明。
1、网络祭扫:方便又环保
这种祭奠方式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借助互联网跨越空间的特性,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等先进手段,随时随地为失去的亲人献花、上香、点烛。对于异地打工族来说,通过这种祭扫方式,既避免了车途劳顿之苦,又节约了来回往返费用,还表达了哀思之情,不适为一种最好的祭奠方式,方便又环保。
2、乐曲祭祀:新潮又高雅
这种祭祀方式,只需要利用录音设备或者手机,祭祀前将一些富有哀思情调的歌曲或音乐录制好,或者利用手机互联网,下载表达哀思之情的歌曲,祭奠时,播放给逝去的亲人聆听,以表达哀思之情。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空间播放歌曲,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这种祭祀方式,既迎合了新时代的步伐,又显文明高雅。
3、献花祭奠:热烈又爽心
这种祭祀方式是目前人们最常用的一种祭祀方式,而且也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城乡人们所接受。不管是花店里出售的鲜花,还是在山野采摘的野花,或者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纸花,都代表一份情谊,通过献上一束花寄托哀思、传递怀念之情。这种祭祀方式,既热烈,又使人心情气爽,所以被人们普遍所接受。
4、植树祭奠:现实又泽后
这种祭奠方式是目前农村祭祀清明祭祖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每逢清明时节祭祖,人们都要在亲人的坟头栽植松柏,以示前人芳名长流,后人健康长寿,命如松柏。这种清明祭祖植上一棵树,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的方式,不单在今天,也是古人清明祭祖常见的方式之一。可见,这种方式是既现实又福泽后世的明智之举。
5、公祭悼念:恢弘又庄重
这种祭奠方式,是在清明时节祭祖常用的一种规模、范围较大的祭祀方式,通常实在公墓、陵园等公祭场所使用,以缅怀前辈或革命先烈,场面通常气派而宏达,伴有乐队伴奏,参加祭祀的人员多,但又不适庄重。这种祭祀仪式,多以官方或民间团体、企业、学校组织为较多,兼有一种教育后代之意,为公祭之惯用方式。
6、撰文追思:纸短又情长
这种祭祀方式,通常应用于文艺界和官方对某人的追忆和哀思。也有普通百姓,在亲人离世纪念日到来之际,写一片祭文,或赋一首情诗,追忆逝者生前业绩趣事、生活经历,以及逝者生前与自己的交往等。这种祭祀方式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力,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祭奠方式,纸短情长,绵绵不绝。
资料
综合新华网、网络等
重庆马路社
聚焦重庆政经资讯,在这里读懂重庆!社长私人
西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比较好的实惠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