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发布时间:2017-2-18 11:07:31   点击数:

  清明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主要是以清明祭祖为主调。清明这天,带上全家老小,祭祀祖宗先人,以示不忘根本,时而思敬之,不忘出处。除此之外,踏青、春游、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插柳,等等,可谓花样繁多。

  清明节最早出现在汉代刘安编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秦汉时期虽然有了清明节一说,但尚不属国家法定假日,大约更偏重于节气的划分。到了唐代,清明节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祭祖扫墓”被正式编入“五礼”之一,所谓“五礼”,即吉礼、丧礼、军礼、宾礼、嘉礼,而清明节归属于吉礼,施祭祀之事,连同寒食节一起,放假七天,称得上是首个黄金周。到了宋代,清明节仍然延续唐代的放假习俗,人们祭祖扫墓,春游踏青,祭祀游玩两不误。

  清明节到宋代已至鼎盛,无论皇家还是民间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元宵节。宋代孟元老在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过清明节时的情景:“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其热闹的盛况,可想而知。

  到了明清时,清明节已不再那么隆重,民间虽然也有人过,但官方却不那么重视。

  每年太阳经到达黄经15度时,标志着清明节气正式开始,春暖大地,草木萌发,梨杏开花,芳草始发,到处都是生机勃发,一片欣欣向荣。俗语说:“清明过后,点瓜种豆。”在这个节骨眼上就要开始春耕播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节气的力量,过了这个节气,什么都晚了。

  清明节,是一个民族根植到血液里、根植到骨头的文化符号,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节日与节气,与一个民族一起走过来,从一些诗词典籍里便能看出一些端倪,记载清明节的文章简直不计其数,这说明清明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选自《梅州日报》)

温馨提示

小编私人,投稿、订报、读报、交流等更方便哦!

《作文指导报》创刊于年,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41—,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教育部主管)会报、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会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少儿报刊。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哪专治白癜风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72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