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中心校副校长熊丽说

发布时间:2016-3-19 11:26:32   点击数: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布依族将祭祀放在了春节据宁南县政府办副主任、布依族后代王连州介绍,布依族会在春节期间,上坟祭奠逝去的亲友,此外,每年三月三,还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在春耕来临之时,寨子里所有人都要一起祭祀山神,企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熊丽分析,因为祭祀仅限于家庭内部,较为封闭,受外界干扰较少,仪式保存得较为完整

今年2月9日,昭觉县文管所所长俄比解放和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等共同到美姑县觉洛乡觉洛村参与并全程记录了尼木措毕仪式活动(记者 钟美兰 吴梦琳 何勤华 徐登林)

祭祀习俗各不相同

清明节的习俗100字过,布依族和彝族的祭祀习俗保存现状并不乐观

彝族祭祀名为尼木措毕,又称措毕,汉语直译为“送祖灵归宗”“仪式程序复杂,参与人员众多,并不是年年都能举行”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巴且日火说,彝族老人去世,采取火葬,而后将灵筒送到祖宗处,这个过程便是措毕措毕需要符合家庭乃至家族每个人的良辰吉日,若一人不符合,则不能举行

4月5日,泸山瑶山坟区,几十座坟墓连成一片,坟墓上都插着颜色鲜艳的坟标,却鲜见人来上坟

摩梭人和傈僳族享受着旅游发展的成果,但是意外的是,他们的祭祀习俗并没有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

拯救行动正在进行

“西昌清明节当天不上坟,只垒坟”西昌市西郊乡龙眼井村村民蒋家金说,当天他带着10个人将开裂的坟重新垒土蒋家金清明节的古诗句说,上坟会带着香蜡纸钱、水果、肉丝和酒,因为泸山防火,将香蜡纸钱用石头压在坟上,把水果、肉丝和酒喝完,就算上完了坟,“把东西吃完,取其和祖先团圆相聚之意”

布依族还一直传承着三月三这一传统习俗,但在王连州看来,活动的隆重性和热闹性远远不及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寨子里的人一起祭祀完山神,大家要一起唱布依族山歌、跳布依族舞蹈,打糍粑,现在这些活动很多都没有了”

在凉山,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清明节”——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他们的祭祀习俗各不相同

德昌傈僳族祭祀与凉山汉族祭祀时间相同,春分后,清明节前若要垒坟,需要请傈僳族的“尼帕”挑选良辰吉日,或者每年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八月初一以及老人托梦时,也可垒坟“垒坟有讲究,一般男九女七,垒的石头,男的九块,女的七块”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中心校副校长熊丽说

4月5日,清明节,也是摩梭人的布谷拉克(音译),盐源县泸沽湖镇村民喇甲聪煮上一锅猪头肉后,到屋外杨柳树上折下一把杨柳枝,分别插在祖母屋、花楼、草楼的每个房间,从火盆取些柴火灰,将四合院洒上一圈,驱虫避害“布谷拉克的意思是布谷鸟叫了,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然和清明是同一天,但意义不一样”喇甲聪说

彝族的祭祀习俗也在逐渐简略甚至消失巴且日火介绍,尼木措毕程序复杂,内容丰富,曾广泛流存在川、滇、黔、桂彝族人民的民俗传统中,但目前仅有彝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保存完整,例如西昌、冕宁清明节的习俗100字和盐源2014年底,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作为扩展项目名录入选


孕妇白癜风该如何饮食
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9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