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平乐古典诗词中的清明雨上

发布时间:2017-9-26 20:37:38   点击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相信所有人都会背诵,一背起这首诗,盎然的春色便会映入眼帘。清明是一个让人离殇的日子,也是春意正浓的时节历来为无数诗人词手所称道。有关清明的诗词当然不止于“杏花村“,就随团小二一起领略古典诗词中的清明雨上吧!

1

清明日狸渡道中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2

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标志着严冬已经过去,煦暖的春天即将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的日子。这一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时时因情写景,处处借景生情。诗歌先从天气落笔,表达出一种愁苦心境;接着写暮春景象,情感特别慷慨悲凉;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最后发出有家难奔、国仇难报的沉痛哀叹,层层递进,达到高潮,将诗人凄凉心境与哀痛情感表达出来。诗歌章法安排精妙,足见其匠心。诗人在诗歌中还巧妙运用典故,加深了诗人悲凉心境和哀痛情感的表达效果。

全诗处处写到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叹,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斗志的确更加令人震撼。屈大均的诗歌对近代的岭南诗风确实有较大的影响。

3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在唐代以前只是一个节气,而非节日。它成为祭扫坟墓缅怀逝者的一个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代介子推割肉救晋公子重耳的故事,虽然介子推宁愿选择与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上也不肯出来受赏的原因迷雾重重,但纪念他的寒食节却因此流传下来。寒食节的主要习俗就是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由于清明节经常就在寒食节之后一两天,因此唐代时干脆合二为一。而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更是取代了寒食节,成为上坟扫墓的固定节日。

南宋诗人高翥也有一首题为“清明日对酒”的诗,这首诗写的才是上坟扫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编辑:郑瑀)







































治疗白癜风中药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96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