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除了ldquo清明时节雨纷纷rdq

发布时间:2020-3-8 19:12:47   点击数: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习俗是浸在诗词里的

古典又鲜活

历久而弥新

 

默默的哀思,淡淡的伤怀,构成了清明习俗的主基调。除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你还不应该错过这些绝美清明诗词。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扫墓、缅怀亲人的凄凉场景。面对生离死别,天人永隔,怎不让人伤心肠断?

宋代诗人高菊涧亦云的

《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读来自然真切,催人泪下。

南宋杨万里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去一年的小路竟消失掉了,清明后梨花生长起来,诗人感慨万千,作了这首《寒食上冢》

宿草春风又,

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

进节只愁余。

千言万语凝结成一个“愁”字,深切地表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然而,清明节并不全是伤感和哀思。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踏青玩赏的时节里,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勃勃生机。

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踏青。据考证,清明踏青的习俗始于唐,盛于宋。

清蛾画扇中,

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

归穿弱柳风……

《清明日》晚唐诗人温庭筠用轻松诙谐的笔法描绘出清明日的清晨,清蛾(蝴蝶)飞舞,桃花郁金花竞相开放。

在这风景如画的日子里,人们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大家徜徉在春天的怀抱里,惬意又舒心。

南国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是宋代踏青习俗的具体体现。

芳原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宋代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也反映出宋代清明踏青的盛况。

清明节又是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

民间在清明节还进行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有益的活动。

宋陈允平的《琐窗寒》

禁烛飞烟,

东风插柳,

万家千户。

以及南宋陆游的《春日》

山寺馈茶知谷雨,

人家插柳记清明。

都是清明插柳习俗的体现。

宋人黄峪的

未到清明先焚火,还依桑下系秋千。

道出了荡秋千成风的盛景;

清代高鼎的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则成为了吟咏风筝的绝唱。

清明节更是广博而深邃的。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颇具哲理: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了死者,

由死想到了生,最后想到人生的意义,

可谓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无论是怀念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踏青时的喜悦欢愉,抑或是勘破生与死的豁达豪迈,清明节带给我们的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

?









































手上白癜风
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ss/120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