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教学风采重温清明习俗,品味名篇佳作

发布时间:2020-6-6 16:51:38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需要多久 http://m.39.net/pf/a_6185616.html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日子。有人选择返乡祭祖,有人选择郊外踏青,人们在感受着春暖花开的同时,也在追忆着故离与别伤。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其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由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而来。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祭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斗鸡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前的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餐伤身,人们通过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扫墓祭奠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祭祖,是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扫墓祭祖: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朝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中,画面人物就达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荡秋千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在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了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牵钩

“牵钩”其实就是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在《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在宋代最为流行,古人称风筝为纸鸢。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风筝上还装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伴着对故人的悠悠怀念,品读名篇佳作

清明节,这个有着厚重传统文化底蕴的节日,颇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从古至今,留下了很多以清明、寒食为主题的诗词,或悼念家国情愁,或感怀清风杨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有着“寒食”的习俗。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里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一大早,寂寞清苦的宋代诗人王禹偁不为名利富贵倾倒,不为世人的冷漠而屈服,专心致志,潜心读书,在《清明》中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明代诗人高启写过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这也亢奋了诗人的情绪,当然要引吭高歌。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有一首《南歌子》写得有滋有味:“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另一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清明夜》中这样描述清明节外出踏青、亲近自然的游玩心境:“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五代花蕊夫人有一首诗,专咏斗鸡乐趣:“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则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此外,清明节的习俗也是丰富而有趣的,明代词人王磐在《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中写道:“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雨后,骑马踏青,晚唐五代词人薛昭蕴在《喜迁莺·清明节》中写出了自己科举考试得意的情景:“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清明节催发着无数诗人的诗情雅兴,留下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由此可见,古人对清明是很有感触的。那么,近现代作家们对清明的感受又如何呢?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窥览一二。

莫言在《檀香刑》中对清明节的描写也是情趣盎然。他这样写道:清明那天,眉娘撑着一把绘画着许仙游湖遇白蛇的油纸伞,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为了“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让男人们“看吧看吧看吧看”。

汪曾祺在《我的父亲》中写道:“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他会做各种玩意。……清明节前,他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戥子约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他放这只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我们那里用老弦放风筝的,家父实为第一人。”写这篇文章时,汪曾祺时年72岁,他最怀念自己的童年,怀念父亲,怀念他们在麦田里放风筝、奔跑呼叫的欢乐时光。

丰子恺在《清明》中讲述了幼年时期在老家桐乡过清明上“大家坟”的情景,“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做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第三天上私房坟。”同时也回忆了随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

叶圣陶先生有篇题为《过节》的短文,文中描写到父亲辈、我、孩子们三代人对于过节跪拜的不同态度:“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跪拜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新教育的推行跟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如在’既‘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事情。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文化传承不是单纯固守传统,孩子心中的所谓“跪拜”已没有封建迷信的意义,作者借以表明新教育的推行对时代进步的影响。

“十里不同风,九里不同俗”。在周作人眼里,清明节就显得轻松温暖了许多,他说:“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他在《上坟船里》详细描写了绍兴扫墓的风俗:“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草紫苗鲜作夕供,船头满载映山红。”在《儿童杂事诗》里,他写了自己渴盼清明到来的迫切心情,借此获得一次释放心理压力、亲近自然的绝好机会,“灯笼蟹鹞去迢迢,关进书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节,上坟船里看姣姣。”

对于清明节,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则另辟蹊径,“清明到了/处处桃红柳绿/且别忙着去烧纸/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他的这首《清明》诗透露出自己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的人生追求,不忙“烧纸”,忙“献花”。

结语: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更应与时俱进,清明节扫墓祭祖,要大力提倡献花等安全环保、简朴新颖的祭奠方式,积极弘扬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的时代新风,把清明节过得更加“清明”洁净,让清明节回归“清明”的本意。

本文来自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ss/121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