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的传说沈培林搜集整理在我们这儿,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插柳,这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据传说还和历史上的黄巢造反有关。历史上黄巢也是个人物,他的那首“反诗”更是流传甚广,他本是个书生,怎奈考试老考不好,想“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的梦想一次次破灭,又一次落榜后,他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黄巢对后世的影响还真不小,就连家喻户晓的梁山百零八将的头领宋江,也对这位霸气侧漏的起义领袖心有所服,曾写下“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其实意思还是对黄巢的作为颇为服气的。那到底这个清明插柳的风俗与黄巢有什么关联呢?当年黄巢率众起义,虽然总体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但也并非一路顺风的,遇到挫折时这个黄巢就有点不讲理了,喜欢迁怒于别人。一次失利后,黄巢信口说道“要拿八百万人开刀,方平我心头怒气!”这就开始滥杀无辜,就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幸免。结果义军所到之处,得到讯息的百姓纷纷望风而逃。话说这黄巢为了侦察敌情,乔装打扮带着几个手下了解军情时,正逢百姓得到消息争相逃命,路上逃难的人群川流不息,黄巢一眼看到有个貌美的妇人,背上背着一个七八岁年纪的男孩,身后还跌跌绊绊地跟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那小男孩虽然使尽了力气,还是跟不上趟,追在妇人身后一边跑一边哭喊“妈妈,妈妈,……”满脸的鼻涕眼泪混和着汗水,真是太可怜了。这黄巢忍不住冲上前去,对那妇人厉声喝道:你这婆娘好没道理,小的不抱倒抱大的,莫非这小的不是你亲生的,你两样心,偏心?!这个只顾带着孩子逃命的妇人陡然被一个大汉挡住去路,又被这当头一喝,慌忙回答道:大哥有所不知,小的是我亲生的,我并非他的后娘!黄巢怒气未消,冷笑道:那你这个婆娘就是偏心,偏爱大的,不喜欢这个小的!这妇人急得哭出声来,分辨道:大哥,这个背着的却不是我的孩子,他是我的小叔子。黄巢一听倒楞住了,忍不住好奇,继续问道:大难当头,自身难保,你怎么不顾自己的孩子,反拚命背着这个小叔子逃跑?妇人含泪说道:大哥啊,你不晓得啊,我婆婆一生一世就生我丈夫和这个小叔子两个儿子,偏偏婆婆前些时候去世了,临咽气前千嘱托万嘱托,要我帮着把这个小叔子带大成人。如果我不能把这个小叔子照应好,万一被乱军杀了,我怎么好对九泉下的婆婆交待!我的儿子我当然心疼,但我能力有限,一个背上背不了两个孩子啊。黄巢听了这番话,不禁内心大为感慨:世上难得有这样的贤德之妇!心里面当场给了这个妇人一个大大的赞。同时这个妇人的仁德之心也感动了黄巢,心头的煞气不免减了几份。缓一缓口气对着妇人言道:你带着两个孩子必然难保周全,冲着你这样的好良心,我教你一个法子,你不要跟着众人逃难,你放心回家去。那妇人道:回家?岂不是坐以待毙吗?黄巢瞥一眼路边新绿的柳枝,低声对妇人说道:你只消折些柳枝,把它们垂挂在门前檐下,就不会有人闯进你家。这个法子你不要告诉别人,你如此这般就好了。妇人将信将疑,但看看黄巢郑重其事的表情,也就死马当作活马了,反正带着两个孩子是难以逃命,不被追上杀死,也得累死。倒不如就听这个汉子的,回家照他说的方法办,听天由命罢。再说黄巢回到军中后,给部队发布了一道命令:门前插有柳枝的人家,一律不得骚扰!妇人返回家中,依法折了柳枝插于门前。也有一些老弱病残不能出逃的人家,听了这个妇人的话,依法也在门前折柳插枝。黄巢大军经过时,看到门前插柳的人家,果然不加屠戮,但凡门前插柳的都得以平安度过了此劫。当时适逢清明,不明就理的百姓还以为插柳之事有消灾避难之功,纷纷效仿,由此形成了一个习俗:清明门前插柳,邪神恶鬼绕过走。精彩视频推荐
扫码加入消息群,第一时间了解张郭戴南事!
(已经开始拉7群了...)
↓↓↓关于疫情的相关消息及相关通知我们会通过戴南论坛APP及时推送给大家,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安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jrss/1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