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基督徒在清明节能扫墓祭祖吗

发布时间:2022-6-25 18:41:28   点击数:
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3311.html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恰逢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之际,万物开始复苏更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此时到来的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荡秋千、放风筝、植树、踏青等都是我们在这个季节的传统节日活动,当然更具文化内涵的是清明的祭祖扫墓活动。

对于中国人,清明的祭祖扫墓活动代表了我们敦亲睦族、不忘历史的传统。

表达了中华民族尊重先人、注重血脉亲情的自然朴素的情感,也表达了晚辈对先人的思念和敬重。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敬祖爱国之情。

部分基督徒对清明祭祖扫墓活动却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与拜偶像有关,与基督教的教义不合。

对于这一文化传统,基督徒在尊重的同时,也当有所分辨。

祭祖问题在历史上的演变绝非一朝一夕。

其实,祀先之礼,讲究的是“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因此,后裔祭祖一定要设宗庙,陈设衣食,这是古代祭祖的遗传。

自隋唐以来,烧纸人、纸屋、纸衣、纸具,以供死人在阴间使用便成了习惯,而这显然己经与中华民族原始的道德习尚不符。

烧纸具意在向死者祈福,其目的在于功利而非孝敬与追思。

某地一个山村有一家办丧事。

丧家请了八个戏班子,有几个类似于哭丧公司员工,专门为人哭丧,一边哭一边唱,然后向死者的子孙收钱。

也有几个管乐队轮流演奏,有哀乐,也有喜庆的音乐,真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但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分不清是丧事还是喜事。

甚至还有魔术、流行歌曲、一群穿着超短裙的女孩在灵棚里跳现代舞,搞得不伦不类。

灵棚旁边摆满了祭品,有三个猪头、几只烧鸡,还有果品和点心。

桌子上摆了好多烧纸、冥币、香火和蜡烛。燃烧的蜡烛和香火使得整个场面乌烟瘴气。

然而,截然不同的是,死者的亲属没有丝毫的悲伤,显得非常麻木。

听人说死者活着的时候子女并不孝顺,把老人一个人丢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不闻不问,老人生病也没有带她去就医。

前一段时间山村里修高速公路征用了这家的农田,这家人因此获得了2万多元的补偿款。

老人的儿子一直放着这个钱不舍得花,也不拿出来给母亲看病,就等着老太太死了办丧事,结果钱放了一年多也没用。

如今老人去世,儿孙们请了八个戏班子轮流唱。这个丧事丧家一共开销5万多元,除去收的亲友礼金一共2万多元,还欠下1万多元的债务。

这债务对于一个庄户人家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会严重影响这个家庭将来的生活。

另外,出殡的时候一路鞭炮齐鸣,沿路抛撤纸钱,被风吹得遍地都是。出殡有祭拜、跳大神、过鬼门关等各种各样非常复杂的仪式。

而丧家的人却没有恭敬之心,像社区活动或者文艺汇演一样,没有一点悲伤的气氛,打打闹闹,谈笑风生,一点庄重感都没有。

我们作为基督徒,一定要把孝亲的文明传统和封建迷信活动分开,同时把孝敬和没有实质的虚礼区分开来。

中国有些地方的祭拜确实做得太过分(参申5:16)。圣经教导我们孝敬父母的人可以得福,在世长寿,这是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孝敬父母最关键的就在于一个“敬”字,没有敬,孝则无从谈起。

如果没有敬重,而只是流于形式,是没有意义的。

劳民伤财,花再多的钱,逝者并不受用,甚至还会影响了生者以后的日常生活。

如果把这些钱用在死者活着的时候,或许还可以尽些孝道。同时大量烧香,焚烧纸钱、冥币造成严重的污染,也非常不环保。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祭祖的习俗是应该改一改,我们提倡节约,提倡文明祭扫。

清明祭扫的意义在于凭吊先人。

最关键的在于敬重,而不在于隆重到什么程度、耗掉多少资源。

祭祖竞相攀比、奢侈浪费、夸富摆阔,不是哀思追远,乃是走过场、求消遣,这样的祭祖不要也罢。

当然,现今也有许多文明的祭祖方式出现。

比如通过网祭、树祭、草坪祭等方式纪念亲人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鲜花代替烧纸,以追思代替奢侈的人也越来越多。

甚至基督徒在清明节为亲人送上鲜花、祈祷追思的形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欢迎、接纳。

其实一个人对祖先的敬仰追思之情与封建迷信活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基督徒如果真明白人肉体的死亡,根本不必对祭祖问题有所顾忌,只要把祭祖之本意与形式剥离开来,表白祭祖之实意乃是敬爱祖先。

那么一束清香淡雅的鲜花,一个深深的鞠躬就足以承载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之情。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心到就好,那种讲排场的奢侈做法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并不否定扫墓活动,但那种掺杂了封建迷信色彩的仪式,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国家把清明节定为公众假期,是为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凝聚力。

并不是要我们恢复已经与时代脱节的、落后的封建礼仪而是要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所以作为基督徒,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向耶稣一样尽诸般的义。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不要旧瓶装新酒。

对于基督徒来说,不必去谴责清明的祭扫活动。

当我们怀着一颗敬爱先辈、追忆前人之心,在清明节给先辈扫扫墓、献献花时,上帝的独一性也并没有被否认。

我们的敬虔、分别为圣之心也并没有被弃绝,反而能因此一尽孝道、使家庭和睦。

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中国礼仪之争就是因为罗马天主教教廷禁止中国人的三祭,即祭天、祭孔、祭祖。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科学昌明的时代,互相尊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今天无论是不是基督徒,大家都提倡文明共存、和谐相处,没有必要要求非基督徒屈从基督教的方式。

同时非基督徒也应该尊重基督徒纪念先人的方式。和谐共存,利而勿害。

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其本质是敬,否则徒有敬虔的外表,却没有敬虔实质的行动并无益处。

那种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污染环境的扫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杜绝,并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规劝自己身边的人不要这样做。

提倡简洁明了、以人为本的祭扫活动符合大众的利益,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标志。

来源:《天风》杂志

整理编辑:王以城、葛藟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牧会更新

为自闭症孩童祈祷

重视复活节的意义

《天风》主编漫谈堂委会换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ss/153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