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食俗 >> 古人这样度清明附5首关于清明的古诗词
清明之俗,流传已逾两千年,
昔日寒食之节重于清明,
二者因日期相近,终融合为一。
此时节,人们祭祖游春,
贵者轻衣肥马,百姓携老扶幼,
文人墨客则于曲水之间流觞赋诗,
少年少女踏春相遇,情愫悄然滋生,
生活虽平淡,却满溢多情之思。
新绿轻抚,红花争艳,
湖光山色间,波光粼粼。
乘舟闲游,亦成景中之人。
最是人间春日盛,思先也忘忧。
古代诗词中,除了熟知的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有其他关于清明诗词名篇。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
宋·秦观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
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
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
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这些诗词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缅怀先人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情感变化。
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自古便是休假祭祖之日。唐贞元六年,假日自四、五日增至七日,宋代寒食节亦放假七日。
时至今日,诸如秋千、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等清明盛景多已不见,然祭扫踏春、植树插柳、放风筝之俗,犹自沿袭。
曾闻人言,中国人多无宗教信仰。然其不忘本根,以不给祖上丢脸为处世之原则,此即中国人之信仰也。不忘来处,不迷归途,足矣。
今时清明,有些地方仍保留清明前一日禁火、食冷之俗。有的地方食鸡蛋鸭蛋、蒸大蒜,有的地方则食清明果、螺蛳,更有地方清明食粽子,既作祭祀之用,又作游春之食。风俗虽异,其意皆在追思先人,也珍惜当下。
四月清明至,留一页铭记,寄一缕感念。清明时节,山河依旧,气清景明。
心怀缅怀,不负春光。今点一盏心灯,祈愿前人路途光明,期许后人前行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