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节日中华传统清明节,新加坡华人都在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对于清明时节的人们生活描述,可见,清明从古至今都是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意即“清新明净”,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此时大自然一片清新,景色明亮,万物生长,处处生机勃发,因此得名。
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我们一定要讲讲介子推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但无论是哪种版本,都是通过这个节日来表现华人对于先人的缅怀与敬重。
它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着人们尊祖敬宗的道德情怀。
新加坡华人也不会忘记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那么,新加坡华人是怎么过清明节呢?有哪些习俗或活动呢?
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
扫墓
今天的新加坡,
华人会在清明节当天或前后几周,
到祖先的墓地上坟扫墓。
扫墓包括
修整坟墓、清除四周杂草和祭祖。
清明
祭祀
新加坡华人祭拜时,
一般在先人牌位前,
以蜡烛、香和发糕等象征性食物供祭。
发糕,
也是新加坡华人祭祖必不可少的供品,
它寓意先人保佑后人发达。
还有些华人在完成祭祀时,
会在坟上压纸,
表示亡者后人已完成缅怀先祖的仪式。
Δ传统的纸扎祭品
而如今的新加坡华人祭祀,
对祭品进行了创新,
认为祖先也应该
“跟上时代的脚步,享受一波”。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新花样的祭品。
Δ祖先不仅能吃到海鲜套装和火锅,还能有宠物作伴
除此之外,
不同的方言群体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例如广东族群:
新加坡的广东人祭祖时,一般在坟前摆放三碗米饭、三双筷子、三杯白酒,以及各种鸡猪肉类、生菜、莲藕和甘蔗。
人们有时候也在坟墓旁边焚烧纸钱、纸制的房屋、汽车、侍仆、钱箱等祭品,以确保在灵界的祖先们生活舒适,应有尽有。
随着新加坡的城市化,
坟场的面积已越来越小。
如今,许多寺庙
都兴建了安置骨灰与牌位的殿堂,
让人们在此怀念逝者、祭拜先人。
近日,
由于冠病疫情扩散,
光明山普觉禅寺首次推出“云服务”
——线上祭祖。
让公众上网购买配套祭品,
由寺院代为祭拜先人。
###
无论是以什么形式祭拜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是:
延续华人饮水思源的传统
追念祖先
是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
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传承先辈的优良传统
弘扬华人的孝道美德
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经过实践、融合与发展
最终形成了新加坡颇具特色的华族文化
你们家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呢?
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呢?
快来留言分享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吧!
特别说明: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