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成都老照片丨老成都如何过清明
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有了清明的节气,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才开始正式作为放假的节日。唐人把清明节气以及上巳和寒食两个节日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清明节。
川西民间流传的《十二月歌》里唱道:“正月过年把灯耍,二月又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飘挂,四月农忙把秧插。”所以清明除了祭拜祖宗、给先人上坟的追思仪式之外,还有借着春光一头扎进大自然里的活动:踏春、插柳、风筝、拔河……如今过清明方式,老成都人早就有了。放水节
老成都每年清明,官方组织的大型集体活动,莫过于放水。祭祀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的放水仪式,历史比清明节还长,早在汉朝就有了。都江堰放水仪式每年冬季枯水期,水利部门征调民工竖立杩杈、安放竹笼,把内江河水截断之后清理河道,进行冬季岁修。到了来年清明这天,再把拦水的杩杈和竹笼拆掉,岷江水就流进了川西平原的万亩良田。民国时期都江堰封堰和开堰的时间安排
主祭官手捧鲜花,与参祭人员齐唱《纪念歌》,等到歌毕、献花、献帛、献爵结束后,现场开始鸣炮、奏乐,接下来进入了整个庆典的重头戏——砍杩槎放水。
年仿古祭祀
古堰两岸观者密布,主祭官员号令一下,“轰、轰、轰”三声炮响,顿时锣鼓喧天,火炮齐鸣。几个剽悍的堰工纵身跳上内江拦水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用大绳系住“杩脑顶”,岸上数十个大汉接过扯杩槎大绳,拉倒几栋杩槎。
放水庆典
杩槎是将三根木棒的顶端捆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它和签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是都江堰的传统拦水方式。随着拦河杩槎的解体,碧蓝的江水犹如脱缰野马,从决口处涌入内江。
砍杩槎放水
堰工们一边吼着开水号子,一边手执竹竿向水头打下,告诉水头: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安流顺轨,为民所用。
老成都放水节
放水节上主祭官一宣布“开水”,就不能再坐在主席台上喝茶看热闹了。他必须立即率领大小官员,不管是骑马还是坐轿都要马上往成都赶,就像今天送外卖的队伍一样。当时民间认为官员必须在水头流到成都之前抵达市区,不然这一年的灌溉用水可能就不够。《四川成都水利全图》清光绪年间绘制
清明会
正当官员从都江堰往成都飞奔的时候,城内外大大小小有家族祠堂的门第,正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清明祭祖仪式,俗称“清明会”。据《成都通览》等典籍记载,当天在成都的所有族人都要齐聚祠堂,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举行隆重的祭拜先祖仪式。祠堂内的清明酒正酣畅淋漓,坟地旁上坟的队伍也是热闹非凡。川西习俗,上坟跟采茶一样要在清明前不能在清明后。成都市民们带着烧酒、水果、猪头肉等祭品和纸钱来到先人的墓地前,除去周边的杂草,点燃香烛,摆上祭品跪拜祷祝,再插上彩色的坟飘。年,成都青羊宫内棚摊云集清明时节正是春意盎然之时,无数不知名的野花在疯长。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开始的青羊宫花会,一直要持续到四月十九日。到了民国初年,花会附加了物产展销会,男女老幼热闹非凡。当时的习俗是佩戴柳枝。人们随手折下路边柳条,男佩衣襟女插头畔。童谣唱到:“清明不戴柳,死去变黄狗。”清明的成都美食,有欢喜团、清明馍馍和艾馍。因为清明节的由来有寒食节的渊源,所以不用火的冷食一直是传统。成都人以麦草捣汁用炒米作团,用线串起来,称为“欢喜团”。清明馍馍是野菜“棉花草”和进米粉或糯米粉中蒸成馍馍,味道清香又有饱腹感。在放水、踏青、上坟和艾馍的思念时空里,成都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清明,也送走了一段又一段人生。春天很好,只是很想你所以,你的清明假期安排是什么?欢迎留言与小微分享。综合:都江堰市档案局、漫成都等
清明小长假,打卡成都周边9个超美郊游圣地(攻略)
今天,他们唱的这首《成都》刷屏(MV)
今天,成都高三开学!体育馆变食堂,“开学第一饭”吃出高考的感觉...(视频)
解锁成都8处野餐圣地(攻略)
嚯哟!成都重庆联手再放大招(详细)神速!震撼!成都地铁13号线文翁石室站开工,仅15小时拆完一座桥(航拍)
兑现承诺!四川请援助湖北医护免费吃一年火锅,网友流下了感动的口水(视频)
成都民警: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幺鸡给你们还回来了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