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节万荣子福馍的来历

发布时间:2021-1-29 21:29:26   点击数:

清明时节,晋南一带有用“子福”祭祖的习惯。年龄稍大的人对“子福”印象特深,是因为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使在小麦之乡的晋南,白面也属于奢侈品,只有为数不多的日子才能吃上,清明就属于那为数不多的日子之一。“子福”馍是祭祖用的,因此用面极为讲究,要用最好的白面蒸。

“子福”的起源,传说和介子推有关。

介子推(?-公元前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重耳结束流亡生涯,归国就位,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火烧绵山”,第二年故地重游,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遂定该日为“寒食”,“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由于各种原因,“子推”变为“子追”,再到今天我们叫的“子福”,有祈求子孙多福之意。

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由于各种原因,“子推”变为“子追”,再到今天我们叫的“子福”,有祈求子孙多福之意。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快速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33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