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这一次,乡建的机遇,陶瓷企业怎能再错过
余敏会客厅
“余敏会客厅”栏目是由陶瓷行业资深平台运营者余敏发起、佛山陶博会重点打造的直播栏目。栏目以深度内容为底色,开展一系列的深刻对话。每期都将邀请2-3位企业首脑,带来更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更多强有力的观点碰撞,更浓郁的人文情怀!希望成为行业观众,有观点、有温度、有亮度的直播对话栏目。
定位:呈现深度,提供新知
内容:聚焦行业发展热点,探讨行业新趋势,汇集行业智慧
本期人物
10月24日下午14:30
《余敏会客厅》第三期重磅来袭
“中国乡建第一人”孙君
“平台资深运营者”余敏
相约直播间,展开深入对话
同时邀约玛缇瓷砖总经理梁伟权、芒果瓷砖董事总经理陶举鹏、通利大理石瓷砖董事总经理张念超、香港胜通集团佛山市南海帝加花园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但长洪、家美佳家具副总经理詹红亮等家居建材行业大咖以及佛山中国陶瓷城集团会展中心总经理龙清玉、品牌企划部副总监曾绮文做客直播间,共谈“乡村,中国未来的奢侈品”。
亮点话题
?如何理解中华文明就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受儒释道三家思想体系的影响,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交往、治理、信仰等文化又是怎样的?
?现代乡建需要恢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农耕文明复兴过程中的生活场景、生产方式与现代产品之间的差距?
?现代生产的建材家具产品的问题?
……
《余敏会客厅》第三期
“乡村,中国未来的奢侈品”
直击市场产品痛点
探索产品与乡建的有机融合
码上看直播回顾精彩全程
提示:本文共字,阅读时长15分钟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未经嘉宾本人审核
QUESTION1
如何理解中华文明就是农耕文明?
余敏:
21世纪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工业文明当中,特别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巍峨入云的高楼,无所不在的高科技在带给我们各种便捷的同时,有时候也会让人凭添压力,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出现先秦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那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亦或者退而求其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实这些流传在脑海当中的潜意识,是来自于人类的本能,而这些本能是受中华几千年文明所浸淫,并且由我们的祖祖辈辈所遗传下来的基因和血液。
回看整个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当中,曾经出现过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森林文明和海洋文明。而对于我们中华文明而言,却是道道地地的农耕文明。历经沧海桑田,世界变迁,中国的农耕文明依然得以长盛不衰,连绵不断,是因为它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是它的地域多样性,第二是历史的传承性,第三是乡土的民间性。而回到21世纪中国的城乡建设,除了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之外,如何与我们骨子里所流淌的农耕文明相融合,又不会显得特别突兀,我相信是在座的所有的建造人需要共同深思的。
孙老师,我想让您帮大家普及一下,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中华文明就是农耕文明?
孙君:
这个话题其实挺大的,就像农耕文明,其实农耕文明就我来看,首先这个词界定,它就是错误的,就农耕文明这个词你们可以到字典上查一下,农耕文明一定是城市人写的。
农耕文明是我们后来人在全世界的希腊文明当中,东方文明把它提炼出来,其实也有说五大文明。但是这四大文明当中,可能也只有这个文明相对来讲还延续下走。为什么能往下走?就是从文明谈起,我们今天谈农耕文明,其实更多的界定农业,男耕女织,种田。我们一定要清楚农耕是一个词,文明是一个词。为什么讲这个词界定就错了呢?农民一年天,平均大概只有96天是种田,还有多天干吗?比如做陶瓷,做瓦,做酒,茶叶,面,豆腐乳,比如说纺织,比如说宣纸,比如说带孩子,所有这些东西,包括现在很火的像李子柒做的事情,你说这些是种田还是二产?
余敏:
都有。我曾经听您提过说农耕文明包括一二三产。
孙君:
对,然后这些东西中国自古以来,实际上一直都是三到四个农民养一个城市人,也就是说城市的食品,我们看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来,其实里面卖的东西都是农民种的,也就是天当中,90多天干活,剩下的时间是做二产和三产。也就是农耕文明是完整的一产,二产,三产的这种体系。我们今天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就是把整个社会的工农业产值,GDP,农民只有6和7,这个本身理解就是极其错误,现在大家都这么公认,只把农民90几天干活算他的产值,剩下的做豆腐乳,做酒,做面,做膏,做陶瓷,文房四宝这些都不把它算成是农民的,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计算的,然后进入到市场上卖的东西,这一个比例现在也占到60%左右,也不列入到农民上去,所以农耕文明界定,其实是包括一产二产三产,这三产合在一起叫农耕文明,而且文明这个词,实际中国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句话准确的解读叫一生农,二生城,三生万物。
一是指种田,这是万物之源,所有的文明都是界定于土地文明,无论东方西方。因为有土地,有好的这个技术,有好的土壤的有机质,有好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含生活哲学,信仰,宗教等等这些伦理,孝道,才会产生城,城是怎么界定?最早就是农民赶集。
余敏:
就是我们讲那个集市,都城,皇城脚下集市。
孙君:
集市是什么呢?先是有集市,集市多了以后开始有人管理,有人收税,慢慢扩大到一个小镇,镇慢慢到县,县慢慢到城,中国是这么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文明一百年前的文明,无论是农村和城市,一直都是围绕着一个叫绿色或者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也就是你看我们从秦到民国,包括到70年代,你看城市有不少人了,那时候任何一条河流,全中国所有人吃的食品从来不会怀疑菜有问题,中国任何一块土壤,无论农村和城市,都是有机的,也就是一二三这一条顺序是延续着农耕文明向城市蔓延,城乡是互动的,城乡生态是打通的,那时候城市里能够看到城市有知了,现在已经没有了,就是这一个文明实际上到了今天,到了城市它中断了,也就是农耕文明其实是一个对今天来讲,这一个解读实际上是断层的,是断在城市没有吸取农耕文明的这一部分东西。
余敏:
就是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就是我们讲一个生态链要达到一个闭环。
孙君:
我们是把文明和农耕切断了,而农村是个概念,文明是指城市,切断了,其实中国文明几千年以来,把农耕和文明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我说一生农,二生城,三生万物,其实几年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包括现在我们的政府又重新又开始界定,要谈生态文明,其实也开始谈一二三产融合,其实今天我们出现的农业和文明分离,在历史上其实都出现过。所以我们现在在谈农业的时候,其实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循环经济,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安居乐业。
余敏:
在这里我想延伸补充一下中国为什么是农耕文明,其实我们早在几千年前,全球世界四大文明也是农耕文明。中国古代有一个最古老的一对男女,就是伏羲和女娲,你们如果现在上网大家网友可以上网查一下,他手上拿的器皿就跟我们农耕文明有关,伏羲手上拿的是一个尺我们讲丈用来量的,女娲手上拿的是一个规。一般的古代的我们在最古老的时候,其实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为什么会有一个规跟那个尺呢?尺是拿来丈量土地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叫大丈夫,丈夫,就丈夫专门来丈量土地,表示我有权力,同时我来决定谁是我的一亩三分地。女性古代做什么?专门与天地对话,女性天生第六感很灵,为什么跟天地对话?就是为了保住我们的生存。所以其实从这个最早的一个最远古的这样一对男女的图腾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包括几千年的文化就是这个农耕文明,这是第一个我想要补充。
QUESTION2
如何循环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状态?
余敏: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是农耕文明就是最环保的,现在我们全球都在提环保,节能减排,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是这样,这个点特别希望您能够详细讲一讲,怎么样能够循环到一个您说的绿色状态。
孙君:
我现在跟大家解读就是我们今天特别重要的词“农耕文明”,界定的不准确,所谓我们今天的思维,文件,说法,教育,都是在这一个错误的路上寻找错误的,寻找正确的方向,你觉得有可能吗?
余敏:
对,错误的答案。
孙君:
对,在一个错误的思维上,做正确的选择,你就很难。所以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谈这样一个话题,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我觉得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人应该特别自我反思的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去找,其实我觉得找或者是现在还做科研,有机农业很多,我发现做科研,做课题,事实上我们在走弯路。
余敏:
您讲讲我们古代的有机农业吧。无公害农业。
孙君:
城市越大,他的食品安全系数就越低。也就是越文明的地方,他吃的菜和健康,和绿色就越低。回过头来说,就是一个文明的地方,文化程度越低的地方,越是没有科学的地方,他的食材安全和它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它越安全,这就是我们讲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可能去怎么样界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古代人其实这几千年当中,他其实中国人叫民以食为天,就中国对世界上的贡献,一是中医二是吃的文化。中国为什么把吃的文化摆在第一位?因为吃和养,和医,看病是连在一起的。中国人很多病是在食品当中调理的,中国人之所以把吃看得很重,因为他的食材与天地相和,他的食材,现在马上要打霜了,菜马上就好吃,大棚里面的你觉得能够打霜吗?智慧农业能够打霜吗?打水可以。但是它出现的问题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今天最向往,吃得最安全的食品,它不符合标准。
而且再说严重一点是不合法的产品,也就是我们今天最想吃的,最安全的,最好的,最有味道的,真正有机的它是进入不了超市,进入不了电商,进入不了市场,所以说古代文明为什么今天中断了?因为我们用这个时代的标准和话语界定什么是好产品什么是不好产品,也就是我们其实把一个最不好的产品,比如说我们今天吃的所有的产品我都不爱吃,都不敢吃,它一定符合有机和绿色的标准。
余敏:
符合所谓的标准但人体相反是不健康的。
孙君:
对,你比如说我讲一个最简单道理,这些菜,它解决什么?它是解决吃饱的问题,别饿死,但不能解决吃好的问题,它也不可能是今天提的,政府经常提高质量的产品,它不属于高质量的产品,谁是高品质的产品?传统农耕文明下种的农民,60岁以上的农民种的东西,它属于高品质的,安全的食品。我们回过头来说,为什么今天我们种的这么多的有机,智慧农业,无土栽培,无公害农业等等,这些产品你想一想,第一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它阳光肯定不足,雨露肯定没有,打霜打不了了。大棚里面没有蝴蝶,没有蜜蜂,没有传粉没有雌雄交配,你说这个东西,违背自然规律。
余敏:
起码气不正,在中医的角度,有其形无其气。
孙君:
万物生长需要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大棚里面寸草不生,只长这一个菜,所以大棚里面你找一个蚯蚓找一个蚂蚁,没有。这样环境生长出来的东西竟然符合有机标准,那农耕文明怎么在这个时代断层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对这一个词,实际上说农耕文明在今天状态下,怎么去解读它?好不用讲,就讲它怎么断掉了,因为中国毕竟有五六亿农民,农业还占60%,70%,这么大一个中国在四十年前的所有的农产品,任何时候吃不会有问题,中国的市场为他们提供给城市人,今天一个标准,就把农民这一个好的农产品,农民你看他不可能有公司,不可能有发票,不可能有包装,不可能做设计,不可能有认证,没有你就是违法的,就不能进入市场,一段时间农民卖东西什么都不能进城,进超市更不可能。我们今天谈传统文明,农耕文明这一个部分,实际上只有农,文明没有了,文明的话语权没有了。
QUESTION3
农耕文明受儒释道三家思想体系的影响,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交往、治理、信仰等文化又是怎样的?
余敏: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古代的这一个农耕文明,它是与中国的宗教文明互相融合,谈到这一个思想体系,就是儒释道三家,看古代中国几千年是农耕文明加这三家文明共同融合下来,形成再结合农耕文明最传统两个,第一个逐水而居,因为有水就有了农作物,可以生存。第二个聚卒而居,大家会聚在一起,产生宗祠文化,包括种族文化。您刚才讲到的文明跟人有关系的,您刚才讲的是生产,在整个以前农耕文明状态当中那一种生活的方式,包括我们的思想,人,我们今天这样的交往,治理国家,信仰,这一系列的一个状态,您能够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是什么样一个状态?
孙君:
人和动物区别,其实我们今天用文明和不文明这个词界定,但是现实当中中国传统文明当中,只要是村庄一定有宗祠,村祠,有一个姓氏文化,有祠就有庙,有家就有宗堂,中国文化治理严格上从家谱,宗堂,宗祠到庙宇,这一个混在一起是一个村庄,它解决什么?村规民约。民约是什么?是在家和祠当中会产生,自己管好自己家不要出现问题,不要违法,要有家国情怀这一个教育,走出这个祠这个家,这个村就是村规,国家治理。中国的国家治理源于这一套体系下去的。
余敏:
我们一个小村庄或者我们讲的聚卒而居的治理。
孙君:
对,回过头来看中国城市,是城一定有城隍庙。人的文明当中分几级文明,一个生活当中的文明,吃饱,吃好,过日子,这是物质文明。人和动物特别重要,你看物质文明吃饱,吃好,动物也是这样,人和动物在这一点没有区别。两者的分水岭在思想,信仰,宗教,超越现实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东西东方文明当中,其实乡村是由宗祠和庙宇完成的,城市是像城隍庙和庙宇共同完成,也就是人和动物特别重要的区别是在这一条线上。今天我们到西方看任何一个小区里面看,它都有一个教堂,一定是最漂亮的。中国原来村村都是这样的,它解决什么?解决人精神层面对话。
因为人分两个需求,一个物质,一个精神。现在城市当中比如抑郁症多了,精神病多了,失眠多了,睡不着,跳楼的多了,这一个比例在逐渐上升,为什么在上升?你能够发现任何一个城市,建一个新城市从来没有城隍庙,任何一个小区建的时候就没有宗祠和庙宇,它把人往动物这个上面来靠。
余敏:
只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孙君:
对,因为你不仅仅是动物你是人,人其实需要精神层面的这一种交流和天地之间的交流。
余敏:
少了女娲那一个。
孙君:
对,女娲和刚才你讲伏羲,两个的区别一个规一个居,一个思想一个行动,是道。所以说我们今天的这一个宗教文化或者信仰,其实东方文明宗教信仰维系一条线,什么线?我们应该叫做孝道文化。
它主要解决宗教问题,很多人把宗教每个地方不一样,大部分把宗教归纳于解决比如说轮回,修来生,长生不老。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圣天,到天堂,都想过好日子都是用来生来修,这就回到很多人都在说中国人或者没有民族,中国人没有哲学或者中国人没有宗教,很多人都在这么说,其实他们真的不太懂中国人的宗教形式和他们不一样,中国人是由现实当中的生活,解决了所有宗教当中的轮回问题。什么轮回问题?比如我们所有人之所以产生宗教是因为人年龄会大,会老去,需要善终。我们城市今天修各种养老院或者是进入教堂,人年龄大开始进入宗教,中国农民怎么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就中国农耕文明怎么解决的?皇帝对当官的说你退休了,你回去,回到村庄。
做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尽孝道,第二办小学,第三件事儿是做乡绅。现在看电视可以看早上皇帝一定先看母亲,任何一个皇帝再好再不好,第一件事儿规矩,皇帝看母亲,老百姓也会看。不孝道人不能当官的,那对社会是有很大问题的,所以说这是第一件事儿。
第二件事儿办小学,小学,大学要大,小学要小。我们对小学的理解完全从小学是干什么的?是陪伴老人。因为有小孩在,年轻人就会回来,小孩是干什么的?人到了60岁,70岁以后,看着儿孙的时候,他每天在盼望他成长,在期待当中,在幸福当中慢慢的老去,寿终正寝是在喜悦和快乐当中,他解决了哲学问题,就宗教问题,把宗教融入生活层面当中。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人的宗教其实是一种特别好的生活方式,解决了一个哲学问题,一个宗教问题,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是生活层面当中的家庭的伦理和关爱,另外一个就是你看经常我讲一个农民拿着香和火烧香,一定是精神上有问题了,他需要对话,他需要交流,他需要去寻找答案。所以我们的中国宗教文化,我们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就对了,因为中国人的宗教是在生活当中的,没有单独把它提炼出来作为仪式,没有这样的。所以说中国农民你说他的天地君亲是什么?就是亲情,伦理,道德,司是教育,知是文化。所以中国人一个天地,一个家庭当中你看没有文化,他是建立一个纯立体性的一个家国和宇宙,和个人的关系,所以他把宗教系统浸入到一个生活当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中,这是中国人的宗教观和致富观。
余敏:
明白,您刚才还没有讲完我很好奇,您刚才说回来不叫丁忧,退休以后第一个要敬老,第二办小学,第三个做乡绅,乡绅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孙君:
我们5年到今天乡村振兴,16年了,农村人越来越少,文化人越来越少,有见识的人越来越少。农民离开村庄的速度越快,田越来越荒什么原因?因为这一条路,就自古以来乡村振兴叫乡贤振兴。中国因为一般当官的人回去,他带回去的是眼光,见识,带回去的是财富,是资源,是产业,他在建产业过程当中其实把治理体系带回去了,因为农村,我们经常讲熟人社会产生道德,陌生社会产生法律,广州一定用法律,熟人治不了,人太多了,但是一回到村庄以后是熟人社会,乡贤回到熟人社会当中,其实带回去的是一种在熟人道德当中是品质最高,最有权的,他建立一个乡村治理的方法。
另外他把人才带回去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吸引乡贤回去的是祠堂,有宗祠乡贤就一定回去,如果现在村委会召集人家开会几乎没有人开会,但是祠堂要召集人开会全回去一个都不漏。他回去很多地方乡村振兴靠宗祠解决,宗祠在中国农村其实承担一个公益角色,有钱人投这里面,买一点地,买一点田办小学,都是宗祠完成的,所以宗祠要修一个什么东西大家都出钱,所以说中国的公益组织,其实都是从祠堂开始延伸到我们今天的公益。所以说现在我们对这一个乡村的治理或者是乡贤,或者是乡村未来的发展,今天虽然有一点迷茫,但我想用不了多少年还是会回去的。
QUESTION4
真正农耕文明时代特别讲究的生活场景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余敏:
您给我们还原一两个片断,我们真正农耕文明时代特别讲究的生活场景,包括茶道跟酒道,是一种什么状态?
孙君:
之所以有这一个圆,我希望人和人交流当中,尤其是非正式场合,我觉得我希望是圆桌,因为我们的建筑环境这是方的这是圆的,中国人无论建筑也好,环境也好,其实都是把儒和道,天圆地方一定是在一起。茶道,今天城市文明当中只有茶没有道。
其实用在生活层面,不能把茶作为一个纯市场和表演的概念,比如我们今天在这里,我为什么要求这个呢?因为我到任何地方去,不愿意喝酒,觉得酒桌乱哄哄,一大堆人不认识或者不熟。喝酒一定是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大家是知己,很开心当中,酒和茶,道一个讲道,还有一个娓娓道来,大家很开心,想喝酒喝一点酒,想喝茶喝一点茶,像王羲之,就是应该这样环境当中他才能够写出兰亭序,酒桌上面一人一杯酒喝醉了怎么能够写出兰亭序,氛围就没有,没有道。这讲起来话说长了,我觉得中国的茶文化和道文化,其实是被我们这一代人给毁了。
起码两代人,中国的茶文化原来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买一袋茶可以喝一两个月,茶消费最低,今天中国茶文化基本全军覆没被谁代替了?肯德基,麦当劳。
因为你看我在北京,我想喝一杯茶,你知道一杯茶是四五百,千百块钱一杯谁喝得起?根本喝不起。
余敏:
农耕文明时代是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词。
孙君:
茶在中国农村当中有喝大麦茶,小麦茶,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山药茶,什么茶都有。茶在中国的乡村它是既有道又有茶,它是一个人交流,你到四川去有这一个感觉,四川一杯茶我爱去,特别喜欢,为什么?因为北京一杯茶千百块钱一杯,到四川一块一杯。地震时这一个茶涨了一块钱,两块钱一杯,我们一开会来四杯茶,四个人一开开一天,这一个感觉娓娓道来,那是交流,就是很喜欢的朋友,我们在一起又写字又画画,那叫茶道。在北京你想请一个人敬茶,心里在想一个人一千五,五个人五千,今天中国的茶,把两代,三代年轻人拒之门外,中国茶基本上被肯德基麦当劳代替了。
肯德基,麦当劳好。为什么呢?第一肯德基,麦当劳里面没有小房间,没有隐私,没有当官没有小房间,平民化。
现在一搞环境就搞密室,给领导坐的,什么文化呢。第二没有贵贱之分。第三要饭的都能够来,不赶人,第四任何一个肯德基,麦当劳都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厕所,我们现在酒楼里面要不喝茶上厕所人家不要你去,大店里面都没有厕所,不给人家提供。他都把环境面积无限制扩展。所以中国人其实把这一个特别好的文化,在我们两到三代当中拱手给了肯德基麦当劳,我喜欢肯德基,麦当劳,干净利落,尊重平等,普通人可以消费得起,24小时营业。中国市场按照今天市场当中,市场是萎缩度越来越小了。所以我们现在一讲茶道一个标准的像服务员的这一种模式,就觉得很表演很假。把茶变成不是生活是一个道具,有一点形式主义,我一看到这一个感觉我是不喜欢的,我还是更崇尚自然。
余敏:
其实中国是大道家我们都知道,道法自然,中国本身我们是大道家,您刚才讲酒不离茶,我们再来一杯酒,酒有什么讲究?真正的道。
孙君:
酒在中国。中国人不离酒,是我们最早的,我觉得中国人喝的酒,要么就是现在的像米酒,黄酒还有这一种酒,酒和茶都是这样的,在城市大多数不太熟人我不愿意喝酒,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第二个我喜欢往农村跑,在农村我喜欢喝酒,因为农村很多酒都是自己造的,我主要是考虑酒的安全,因为酒对中国人,其实它是药的一部分。
天天喝肯定好的,但喝多肯定不好,这是第一。第二个我觉得酒也是朋友在交流当中,尤其像中国人,一个俗人社会,亲情社会当中,它是逢宴必有酒。第三酒也是粮食一部分,是很多食品当中,酿造当中一部分的替代品,酒和所有商品不一样,酒是越沉越值钱,很多商品陈了就过期,淘汰,过时,酒正反过来,酒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品,种田,种粮食才能造酒,造酒进市场卖。
余敏:
没错,一个产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孙君:
三产融合最好的,好钱造好酒。这个酒也是三产融合最好的一个概念,而且在价值链当中处在一个往上升的,年代越久越好。
QUESTION5
家谱在农耕文明时代宗族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余敏:
刚才您提到中国农耕文明非常重要的宗祠文化,我带了一本小东西,可能大家都曾经见过这是宗谱,但估计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清楚它的作用,请孙老师解析一下这一本宗谱在农耕文明时代宗族文化当中起什么作用?
孙君:
家谱,城市如果发生天灾人祸带走的是金银财宝,发生战争,但是中国农民只要发生天灾人祸,逃荒带走只带一件东西就是家谱。家谱一个就是讲记录的,论资排辈,一讲姓就知道你是哪个区域,一讲辈分就知道那个区域,起身份作用,这是第一;第二个家谱这个概念,其实我们现代人可能不太研究人的这一种生育率,你看城市当中,城市到了三百年往上走,这是西方,今天中国也差不多,到了三百年人口就往下减。到了六百年基本上城市就接近消亡边缘,所以城市生命力,城市一般也就在一千九百年到一千六百年左右这个城市就消亡了。为什么有这么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呢?中国的文化几千年当中,人口一直往上升,一直生机勃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谱在里面承担了一个重要的功能,它其实是人类学当中,我们今天人不太研究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