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读书当不求甚解还是咬文嚼字

发布时间:2024/2/27 15:08:08   点击数: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趣的是,这位陶先生正是坚持读书须“咬文嚼字”的朱光潜先生一生最推崇的诗人。朱先生认为陶渊明的人格与诗风体现了中国文人和中国诗歌的至高境界。

可见,“咬文嚼字”的代表骨子里崇拜着喜好“不求甚解”的潇洒圣贤呀!

陶渊明

在人类社会,我们被规范了行为、规范了道德,难道还要把富有灵性的情感统一规范成几句词话吗?在中国水墨画里,伟大且震撼人心的作品大多为写意画。那些精细的工笔画固然也有佳作,可所描绘的事物就局限得多,远不及写意来的气势磅礴、意境辽阔、感触深远。而写意画最重要的,一是情感,二是留白。画者汹涌的情感贯注于行走的笔尖,其重要性正如作诗作文需有情感一般,能决定作品的骨骼。

留白的意义可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来体现。比起“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山歌与村笛,还是这“声暂歇”的留白更能感动白居易这位江州司马啊。画作与阅读、写作有相通之处,过分较真不仅无法诠释情感,还容易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读书和写作的目的远不在于文章本身,文章只是作为一个传递的载体。古今善用兵者,莫如项羽,七十余战,战无不胜,然而他学兵法不过略知其意罢。而熟究兵书者,莫如赵括,长平一战,一败涂地,落得给“纸上谈兵”的大笑话。

又如主张变法的王安石,非要解释古人造字的原因,还仗着宰相的身份发行他的劣作。于是苏东坡在一次登门拜访时问他:“先生所著之书我也略读了一二,只是有一处不解。您说‘波’字乃水之皮,那‘滑’字可为水之骨么?”王安石知道这是在嘲讽自己,可咬文嚼字研究古人的造字法说白了也是在瞎编乱造,只好羞红了脸,说句“今日身体欠安。”

古今不乏咬文嚼字之人,不然八股文不会禁锢明清的思想;古今也不乏不求甚解的人,不然张择端无法画出《清明上河图》轻松繁茂祥和的图景。

王安石与苏东坡

高山流水觅知音。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文风,不同的读者也有不同的喜好。钟子期悟得出伯牙兄的弦外之音,于是众里听琴千百回,蓦然回首,那曲便在高山流水处。同样,读一部作品如果死死盯住笔者的几句话、几个字,妄想由此也能悟出那人的心理状态,那么得到的最多也只是一点所谓的结论,没有其它。

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则藏在无论如何也说不出道不完的韵味里,捧卷时嘴角轻挑的会心一笑亦或是怕案直呼“妙极!妙极!”当有人问及妙在何处时,只言:“知音佳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西洋人说“一朵花造不成春天”。而中国人说,若能领悟其间的韵味,一朵梅就能造就春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62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