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7 11:43:57 点击数: 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清明》,人们可谓人人烂熟于心,而其他诗作,也大都脍炙人口。较之诗篇,人们对杜牧,却知之不多。6月26日下午,由贵州省作协、贵州都市报、千翻与作书店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精读堂”第48期讲座,邀请到荣获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齐鲁文化之星等殊荣的作家张锐强,以“十年一觉扬州梦——杜牧的诗兴风流与东方人格”为主题,讲述杜牧传奇的一生。主讲嘉宾张锐强张锐强说,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位极人臣,但父亲英年早逝,因此不得不在少年时就直面贫困的威胁,栖居在家庙,靠吃野菜度日,整整三年间在饥饿和黑暗中度日。生活困苦,杜牧却没忘记读书,并在参加进士科考时金榜题名。但杜牧最厉害的成绩并非中进士,而是高中制举。所谓制举,即“制诏举人”,以皇帝名义专门举办的选拔人才的考试。通过制举的杜牧不必守选,立即当官,且此后一马平川。他五十年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可谓占尽风流。但较之人生,人们记住的,却是他的诗兴风流,如诗歌名垂青史,书法、绘画、围棋等也水平颇高。张锐强举例说,杜牧为官所到之处,尽管时间不长,但所留笔墨影响深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几乎可以说是扬州的历史文化名片,安徽和县因《题乌江亭》而被后人记忆,千年之后的黄冈也因《赤壁》而感到荣幸……“作为诗人,杜牧最大的风流,便是用这样的诗句作为钉子,将无数文化地标牢牢地嵌入后人的记忆。”在张锐强看来,除了诗兴风流,杜牧在生活中所体现的,更多的则是东方人格。除了杜荀鹤是否是其私生子颇具争议,他拒绝李商隐的原因、对温庭钧的不搭理,以及后期身为言官而很少谏言等,都是独善其身的东方人格的体现。有趣的是,张锐强认为那首妇孺皆知的《清明》,其实未必是杜牧的作品。因为,该诗在《樊川文集》、《别集》、《外集》和《集外诗》中都不曾录入,《全唐诗》中也不见踪影,直到宋人谢枋得的《千家诗》,才注明作者是杜牧。活动现场“无论如何,杜牧终归是个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文,还有词作,书法得右军真趣,绘画精彩照人,围棋水平也很高,是绝对的才子。”张锐强说。通过讲座再次系统地认识杜牧,听众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不仅仅只是注重它的皮毛,而应从内心去尊重这些经典。”讲座结束后,不少书友纷纷表示,学习古诗词,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更要深入到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切身体会地去体会和感悟。见习记者张秀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毫编辑罗镇武编审刘丹廖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69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