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旧时塘沽清明上坟

发布时间:2016-11-23 10:11:21   点击数:

上坟是我国民间祭祖的形式之一,一般上坟时间是在忌日、除夕、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等重要日子里进行,尤其清明节是人们最看重对祖先祭奠的节日。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塘沽地区移风易俗开展的还不普遍,人去世以后都是进行土葬。当年塘沽、北塘、大沽、新河等地村庄周围荒地很多,荒郊野外到处都可以见到成片的坟茔,一些来塘沽地区定居较早的家族,其祖坟也就逐渐形成了规模,少则几座坟,多的可以有十几座坟甚至更多,演变成了墓葬群,这些坟墓很讲究风水,多数是朝东、朝南或者东南。由于塘沽地区郊外地势低洼,一些大户人家或大家族的祖坟墓地都用土堆成一个比地面高出两三尺的坟圈子。大户人家的墓地大多不在坟前立墓碑,而在坟圈子几十米外围立许多近半尺见方两尺多高的石柱,石柱上刻有墓主的姓氏做为墓地界碑。

旧时清明之前,塘沽地区的百姓都要到自家坟地上坟。清明上坟要给旧坟添上新土,所以人们又把上坟叫做“添坟”。清明上坟一般都是家族男人的事,他们带上铁锨、扁担和柳筐,还要带些供品和烧纸,大都在天明之前就到坟地。

“添坟”是一项体力活儿,尤其坟墓较多又有较大坟圈子的家族,要从坟圈子外面取土,用柳筐一筐筐把土挑到坟墓前并披在坟头儿上。孤单的坟墓添土就简单一些,可以从坟头附近取土,用铁锨直接把土披到坟头上。在坟头儿上添土也是有讲究的,由于雨天东南、西南风比较多,坟头儿南侧的土流失较多,所以南侧披的新土就要厚一些,不然年头久了坟头儿与坟内的棺椁就会偏离很多。过去的墓地,辈份最高的先祖坟头最高,然后一代比一代的坟头矮一些。

添完土人们还要供上供品、燃上香火、烧些烧纸。烧纸都是从店儿里买来的黄色草纸,然后在家里用塘沽地区叫做“钺子”的钢制工具在草纸上砸出外圆内方的古钱状,带到坟地焚烧。

移风易俗新风尚的推广,人们已经改变了过去几千年“入土为安”的旧俗。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塘沽地区遗留在地面上的旧坟已经为数不多了。尽管如此,人们在清明节祭祀故人、祭祀祖先的习俗还在延续,现在大多都到陵园去做祭扫,“上坟”和“添坟”这些用久了的词语逐步被“祭扫”、“扫墓”取代了。

发表在《滨海时报》年4月1日第11版

1.使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22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