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古诗中的清明多愁善感瑰丽多姿,诗人对人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时节,大地回暖,草木萌动,正是春天的季节,人们要慎重守节、祭祖扫墓,同时也要展现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在古诗中,清明常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清明既有着清明的景象,更有着诗人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一、清明在古诗词中的阐述和内涵
1.多愁善感
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特别伤感的节日,诗人们用多愁善感的笔调,表达了他们对亲人离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的悲痛之情。如唐代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长叹人生苦短,清明时节下雨,人们在行走中的惆怅难以言表,而且他在酒家、杏花村等地,或许想重回往事,或许想逃离逝去的人事物。
2.瑰丽多姿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自然也是瑰丽多姿。唐代白居易的《南乡子》一诗:“红芳春绿映争分,色彩清明日半云。”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红花绿草映照着清晨的阳光,让人仿佛置身在春天的世界中,感受四季交替的律动。
3.悠然自得
除了悲伤和繁华,还有清明节的节日氛围和节日活动,让人感到惬意。唐代孟浩然《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叹人生欢聚离别的难免,但在清明节日里,放下烦恼,纵然月华千古寂寥,而我们还是可以春风得意,感受生命的美妙。
二、清明的习俗和典故
1.扫墓祭祖
清明节的主要仪式包括扫墓祭祖,这是祭祀传统的灵魂所在。扫墓祭祖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更是对亲人的思念和追忆。清明节,人们会去到先人墓前,告知祖先近况,供了香烛、鲜花、水果、饼干等祭品,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2.冥界路
传说有一个冥界行走的“清明方”,在清明节出现,是清明节的另一大典故。从浙江温州的灵溪到周庄、千灯镇,一直延伸到南京、扬州等地,这个方圆的范围是中国的江南地区。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过了冥界路4:30pm这个时间,所有祖先的鬼魂就开始离开墓地往回归,直到晚上八点半以后,墓地里的鬼魂又开始遁回阴间。
3.食清明
清明时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食清明”,吃清明花饼和青团等食品。其中清明花饼在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用糯米粉加黄豆粉和磨碎的清明花蒸制而成,形似花瓣,花纹绚丽,美味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4.踏青游玩
清明时节,天气适宜,风景宜人,也是春游的好时节。人们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欣赏春色,游览名胜古迹,开怀畅谈,渡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三、清明节习俗和典故表达了什么?
清明节习俗和典故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仅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更是承载着人们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1.对亲人和祖先的崇敬
祭祖扫墓、献上祭品,是表达对谢主恩,缅怀先人的一种方式。清明节是缅怀祖先的节日,人们扫墓献上香花,祭奠先人,一方面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另一方面也是对先人的感恩之情。
2.爱护自然和珍惜生命
清明节到了,万物复苏,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爱护自然,珍惜生命。在扫墓祭祖、踏青游玩等活动中,人们能够亲身感受自然的温馨和美好,同时也对生命有所领悟和体悟,更能珍惜生命、珍惜时光。
3.爱国主义情怀
冥界路的典故,告诉我们人与祖国的关系的密切关联。祖先们的魂魄在清明节时到来,人们的思念和怀念,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更是展现了一份执着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