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追远慎终話清明4月5日不只是踏青郊游

发布时间:2024/3/21 13:00:09   点击数:

春蛰惊雨清谷天,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句诗与清明节如影相随,就在前半月,有粉友约稿上交师尊,随口一应,前日被逼问,今天就算还稿债,今天说说清明节。

清明节为什么总下雨,为什么要祭祀,为什么要禁火寒食?

说清明节,必先说寒食节。相传晋国王子重耳被迫流亡,介之推忠实追随,途中重耳病重且又饥又渴,是介之推割大腿做肉汤救之。

后来重耳复国登位成了晋文公,赏赐功臣却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耻于争功,不辞而别,携母退隐山中。

晋文公悔悟,屡请介之推受封下山不成,遂上山亲顾,然云深不知处。便想放火烧山逼介之推下山,介之推抱柳树就焚不受封,并撕下衣袂留下树洞遗言:

割肉奉君尽丹心,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忏悔,下令介之推忌日为寒食节并禁火斋戒纪念之。次日为清明节。

第二年清明节,老柳树浴火重生,晋文公上山折柳插于冠上以示哀思,后传入民间,就有了插柳以避邪的习俗,继后又有了踏青丶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清明古事。

宋朝的时代,有一年清明节,善蹴鞠的高俅之子高衙内,因轻薄林娘子,被鲁智深胖揍结仇于林冲,而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被逼上梁山。

清明节禁火冷食,民间便有了蒿饼丶青团丶馓子(又称油炸虾条)丶清明螺丶夹心饼丶干粥丶清明粑丶清明粽等食物。

清明节是仲春与暮春之间的节点,因中国地处北半球,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球影响,夏季受太平洋暖流影响,在春夏之交,两股气流交替,气压低,云快风大,天气变化一大,就多雨了。

清明节祭祖是习俗,追远慎终,留下旡数诗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头子孙来‘’,是高启的哀思,

’清明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是孟郊的寒泣,

另有‘’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落花有泪因风雨,杜鹃泣血自古今,而黄庭坚的《清明》诗‘’‘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一方面是追慕介之推的高洁,另一方面讽刺了虚伪的士族。

诗中的典故关联了一则笑话。有一齐国士族,坐吃山空,家道败落,举家食粥,靠妾妇纺织为生,此公死要面子,必于清明前后早出晚回,不醉不归,并吹嘘在豪绅贵族家轮流宴归。然鞋泥衣污,妾妇疑之,追随,见齐人乞食于坟头,大嚼冷酒肉。

王朝时代孝治天下,孝之忠始也。所谓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若忠孝不能两全,则舍家孝而国忠。

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亡,人生唯余归途!

也有人主张,三月三(上已节),七月半,十月朔,皆为鬼节,是民俗良序,不忘先祖才能慎终追远!爱父母,与其烧纸万堆,不如生前多送一碗热饭,与其焚钱亿张,不如生前多洗一盆热脚。

清明时节,杜牧的名诗更改成了话剧。

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这精短改编的独幕剧,让我想起了屈大均的清明悲怀: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今年,中央提倡清明丶端午丶重阳等传统节日放假休养民生,而取消圣诞丶万圣节丶情人节等洋节日,无疑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良策。

列宁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清明节,不只是踏青郊游,更重要的缅怀先祖,慎终追远。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62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