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清明和清明节的来由
清明,
是节气也是节日。
清明本来只是节气名称,时间是冬至后第天,在公历4月5日前后。《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时到清明,气温升,降雨增,正是春耕好时节,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所以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是一个重要节气。《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古人谓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到清明时,先是白桐花开了,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了地下的洞中,再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而清明作为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贵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节日历史
相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有次在一无人烟处,重耳疲饿交加,实在顶不住了。随同流亡的臣子怎么也找不到吃的,就在大家干着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背人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公子有了精神,当他发现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的肉时,不禁流泪。
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去做了国君,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伴随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鸣不平,劝介子推面君邀赏。但介子推根本不想因功封赏,他悄悄的同母亲隐居到绵山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难当,亲自去请介子推,然介子推已去了绵山。他又去绵山寻请,却山高路险,草木茂密,找不到。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可大火烧遍绵山,也没见到介子推,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与老母亲相抱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哭悔莫及。又在树洞里发现一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所以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从自己到百姓都不得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来年晋文公率众臣上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抽出新枝。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除祭祀先祖亲故外,还包含感恩的意思。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
但从历史的实际看,禁火冷食是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先民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也因季节变化而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时,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要到夜晚才先由皇宫中燃新火,再将火种分传贵戚重臣家中。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这个习俗。
向上滑动阅览
寒食节习俗,主要是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到了秦汉,祭祖扫墓的风气更盛。有些大臣纵离京千里,也要定期回乡祭扫祖坟。到唐代,士人、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当作追宗返本的礼仪。由于清明挨着寒食,人们遂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的作品中,也常将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正式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这说明多年前,清明已具有国家法定节日的意义。
宋元时期,清明节渐从寒食节的附属,上升到超过并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不仅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归入清明节了。
后来清明节又吸收了古代另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节俗内容主要是踏青、祓禊(fú、xì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临河洗浴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祓是除灾求福的一种仪式;禊是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其内容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起因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年)三月三日,身为会稽郡内史(王国封地内的郡最高行政长官)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长官、高士名流,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之后,众人临水流觞作诗喝酒,然后活动的召集主持人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作序书写的序文手稿。
由于清明上坟都是郊外,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扫墓祭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春色原野,清明节也因此称作踏青节。
如此融合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扫墓祭祖为主,包含寒食节风俗与上巳节踏青等活动的传统节日。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基本内容也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旧时泾县也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笔者少儿时也曾与童伴在清明前后折柳嘻戏,或插于门环水边田头,或扬鞭催马奔走,或编柳圈于头上。乡村人家则多做艾蒿粑粑,以鲜嫩艾蒿叶捣汁,混和糯米粉,做成圆饼,荤馅素馅、甜馅咸馅或无馅均可,其色泽新鲜翠绿,味道香甜软糯,非常好吃。也曾问过大人,为什么要做艾蒿粑粑,回说“粑魂”。再问,为什么粑魂?粑谁的魂?如何粑魂?大人们就语焉不详了。
如今人们不仅在清明节期间去扫墓祭悼先人,还去烈士陵园和其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场所,祭奠和缅怀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从年起,清明节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于绿色泾县作者:陈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