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从古人写在清明节的诗歌中,来看看大同人过
每日一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词鉴赏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延伸阅读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山西汾阳杏花村是中国酒与酒文化的发祥地。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地理条件独特,具有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有的酿酒微生物群,人杰地灵,酒香味美,其酿酒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无与伦比的传统酿造工艺,精益求精的品牌文化理念,造就了千年传世佳酿。
大同清明节的习俗
大同地处塞外,天气尚在寒冷之季,故清明节的活动相对全国来说不多,但清明时节上坟可是一件大事.按大同的习俗,在上坟之前买好供品以及香表\纸钱,还有蒸好的十二个小馒头和做好的供菜等.家里有关的人将以上东西带上,有条件的根据路程的远近,还要考虑坐车还是骑马或者是步行.到了坟地,先扫坟,后填土.填土必须在坟茔外去取土来填,若铲动了自己家坟茔的土,怕铲断了坟茔的龙脉,破坏了自家坟地的风水,那就让家人和后人受害没有底了.填好土,家人跪在坟前,供奉上菜\酒等和七个馒头,叩头\焚香\敬纸\燃表\点"钱",并将祭酒向坟茔四周撒去,毕,致哀或痛哭一阵.最后大家将所供食物分享后,一齐叩头或行礼,祝诸安息后,退出坟茔,返回家中.
大同的清明节习俗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天,城内多吃麻叶、粽子、馍馍,农村将杂面炒熟而食。大同人还有吃凉糕的习俗。因为节前原为寒食节,百姓要熄炊“寒食三日”,而冷糕是能够放住又好吃的美食,吃冷糕不必举火为炊。此外,女人们还要在这一天为孩子们蒸寒燕。这些寒燕,本是哄小孩儿的吃食,可最初几日是不许吃的,只有过了节后,才允许孩子们取下来,慢慢地作为零食吃掉。农村还有蒸“寒燕”的习俗,扎在树枝上,送孩童玩食。大同在清明节前半月即可上坟祭祖,是日青年男女还要折柳枝,插于头上、门前,还要玩荡秋千游戏。
来源:大同新闻网
编辑:郝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