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古代人是这样过清明的
关于清明节起源的传说——大禹得河图后始见清明
传说在远古时期,混沌初开,天地还未完全分离。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人们因此失去了家园和土地,生活在洪水横流之中。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很是恼火。他便任命冯夷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从此,冯夷就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玉帝告诉冯夷,要想治理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了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就可以治理黄河了。河伯把河图画好后已经年老体弱。河伯看着河图,叹气自己没有气力去治理黄河,很是伤心。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然而,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当时有一个名叫舜的部落首领,就命令禹来治理洪水。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后来,河伯找到了大禹,大禹得到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地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黄河的水患解除了,瞬间天清地明,百姓们欢呼雀跃,齐声叫好:“清明啦,清明啦!清明啦!”为了纪念这一有着重大意义的日子,人们把水患除去的一天定为清明节。此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来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从寒食节到清明节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树木来钻火,有改季改火的风俗。而每当新的季节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每当改火时节,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牵钩和斗鸡、拔河、雕鸡蛋等风俗。寒食节绵延余年,曾被称为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的具体日期是在农历冬至后天,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其中杏酪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寒食节中的一种高档食品。长期吃冷食,毕竟不利于人的健康。后来,人们便缩短日期,从7天、3天逐渐改为1天。到了后来,人们便直接把寒食节融合在清明节中一起度过了。古人在寒食节扫墓,通常也不设香火。人们将纸钱挂在坟茔旁的树上。前去扫墓的乡里人,都登到高处遥望,以示祭祀。将裂帛抛往空中,称之为掰钱。而京师的周围地区,人们在拜扫时,便设置酒和饭食,带领全家老幼外出春游。此后,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扫墓其实就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就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直至后来,清明扫墓成为盛行的习俗,世代相沿。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争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我国古代墓祭的礼制可追溯到年前,而且当时的墓祭已是祖先偶像与祖先亡灵相结合的祭祀形式。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参加扫墓的人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而另外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清明节”的得名源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每年冬至后的第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称呼。清明节的其他习俗插柳与戴柳清明时节自古就有插柳的习俗。柳为落叶乔木,阳春始发,枝条柔韧,叶似春风裁剪,枝干纵横倒顺,插之皆可成活。寒食清明习俗的标志之一,就是家家要插柳。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寒食插柳习俗历史悠久。每到寒食节这天,江淮人家折柳插门。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柳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辟邪的功用。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我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和迫害而插柳戴柳。此外,因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怯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除了插柳,我国清明节也有戴柳的习俗,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的,也有将嫩柳枝结成花朵而插于发髻的,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发髻的。清明节的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这说明,在古人眼里戴柳也有辟邪的作用,清明戴柳之俗在各地都很常见。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还叫踏春、探春、寻春等。每至清明时节,人们在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由于清明扫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扫墓者往往扫墓完毕,而后便选择一处芳草地,坐于树下,尽兴地喝酒娱乐。至此可见,清明扫墓已经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活动。放风筝和荡秋千
放风筝和荡秋千,是我国人民在清明节时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民间传说,第一个风筝是由古代著名工匠鲁班用竹子做的。丝绸出现后,又出现了绸制的风筝。自从纸发明以后,才有了纸质风筝,名为“纸鸢”。于是,便有了后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佳句。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古时放风筝活动从元宵节后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从此后,荡秋千便成为寒食清明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古人荡秋千最初只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儿女游戏之用,直到南北朝时期,荡秋千才流行并盛行于大江南北,荡秋千发展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丫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清明节的饮食习俗
饧大麦粥在古代,清明这一天有吃“饧大麦粥”的习惯。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饧大麦粥”。此粥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却后切成块状,吃时在上面浇上饴粮即可。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清明节食品。寒具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介绍了一种清明节冷食,叫作“寒具”,其实这是一种甜面饼。“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取枣煮汁。牛羊膏脂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脆美。”这也是一种冷食,吃起来香甜酥脆。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时叫寒具,是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味道香脆精美,口感极佳。粥
明代陈继儒的《珍珠船》也记载在南朝时:梁武帝寒食赐麦粥。粥也称糜,是一种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寒食粥品类繁多,洛阳人家亦有食桃花粥和梅花粥的习俗。具体做法是,收取落花瓣,洗净后用水煮粥,候粥熟,再将花瓣下锅,一滚即起食。青精饭清明最重要的饮食习俗就是吃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米饭,是江苏省的著名点心,是以乌饭树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当地居民寒食节的重要食品之一。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制作青精饭主要是用南烛木,南烛木也名“黑饭草”。青精饭的具体制作方法是采用南烛木的枝叶,捣成汁,用汁浸米,再蒸饭,晒干。青团
青团,又叫清明果,是我国江南和上海一带清明节时的祭祖食品之一。青团子是用一些野菜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糅合,然后开始制作团子。野菜主要是嫩艾、小棘姆草、泥胡菜、艾蒿和鼠曲草等。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寒食节首次成为法定节日
在唐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把寒食节视为重要的节令。人们会围绕寒食节展开一系列特点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令活动,其风俗也十分兴盛。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祭扫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唐代官方规定,寒食节放假7日,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均可休息,长期以来已成惯例,其假期之长,在唐朝各节日中位居其首。当时,唐代重要的藩镇淄青镇,曾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全镇之内,日修战备,约束甚严,节令娱乐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年,唐朝平定淄青镇,田弘正出任节度使,采取了许多安定民心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寒食节依旧放假7日,并允许百姓任意游乐。寒食节的7日假日,从都城到州镇已约定俗成。延续五千年的祭祀活动源于古人的灵魂观念。人死后到底去哪里了,通过焚烧香和烧纸钱、供奉祭品到另一个空间,已故的亲人、祖先便不会受饥饿穷困之苦、或遭到官鬼的逼害。清明节扫墓的目的不只缅怀死去的亲人,寄托思念之情,而更多的是关心亡魂在死后的世界是否过得安好。
现在,虽然灵魂观念淡化,但清明节仍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哀悼大屠杀的三十万亡灵、地震遇难的同胞、温疫中死去的人……我们分享着同一个灵魂,他们承受的痛苦,就如同曾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枯萎的重新焕发新机,沉睡的再次苏醒,死亡不代表结束,如果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的事物出现于世界上,生命就在出生与死亡之间无限循环。
世上没有恶鬼、怨灵,我们安抚每一个灵魂,愿它们安息。
如果喜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