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橙柿周末书架跟着走进宋画,破译宋代美
今年央视春晚的《满庭芳·国色》、舞蹈《锦绣》,河南春晚的《凤舞九霄》这些从中国传统艺术中衍生出来的节目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去年的《只此青绿》和《忆江南》一出场即出圈,从“中国十大名画”中的《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中掇菁撷华,怎是惊艳二字可说!
这些绝美的传统艺术瑰宝,再一次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本就是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古人遗留的文化精髓,就是我们审美底气、文化自信的来源。近年层出不穷的国潮设计,也正说明青年一代中国式审美自信的觉醒。
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我们该如何欣赏?传统艺术种类浩如烟海,我们又该从何处着手?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历史学者李冬君老师的新作《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引领大家从绘画艺术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其中副标题不可谓不宏大。关于“文艺复兴”的概念,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熟悉。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这个时期的文化史叙述上,“文艺复兴”这种表达方式被更多地使用。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了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促使艺术蓬勃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别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讲述个体与王朝相互互动,命运与天才相激共振的历史事件。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
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史学作品,李冬君的书写并不着眼于卷帙浩繁的中国绘画史的梳理,也并非如专业画家那样琢磨于绘画技巧上的辨析。她从思想史进入绘画史,要让艺术史的叙述深植于思想的深度,而哲学与思想的缺席,正是中国绘画艺术史研究不畅的根底。李冬君一边沉醉于宋画思想趣味的赏析,一边用思想史和艺术史的方法写作,分析每一位出场画家的艺术哲学背景,试图为淡墨晕染的中国绘画添一笔思想的重彩。也因此,本书的解读背景是基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评价本书道:
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艺术家,都被作者放置在思想史的平台上进行分析。精美的画作和优美的文字,无形中带出思想者的高度,施施然展开于思想的天地,艺术品也成为思想的另一种形式。
全书唯美主义的设计风格,与行文之美交织,加上插图尽量多地使用宋画,全书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美感交响曲。如此美不胜收,令人爱不释手。
写作者、文学评论家周泽雄评价道:
《走进宋画》作者李冬君有充足的文史训练和审美历练,她洞悉王朝史观,倾心文化江山,对古国美物怀有天然的挚爱。她的笔下,始终有文明的剪影和思想的追光,让我们看到了五代十国及两宋画家的翰墨底色,观念与审美彼此映发,个体与王朝相互勾连,命运与天才相激共振。你一定会读得很兴奋。
清华大学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李春光也有赞语:
《走进宋画》真正的题眼不在“宋画”而在于“走进”,是一种心灵对于更大真理尺度的打开与开展,走进“文化中国”中的又一次审美的历史时代——宋代。
全书通篇让人沉浸在一种鲜活生命如何力克艰辛而创造精神硕果的艺术家“个人史诗”的性灵之流中,艺术家融入到整个时代的绘画“史诗”中,我们会把这样的对于受众而言的心智交互模式及其知识传递方式称作“美育”。于是,《走进宋画》的跨学科首先跨越的便是从艺术史学到美育。一部更大的艺术史。
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去艺术中开拓文化的江山,才是一个好去处。追
求自由,构建独立人格,这是对中国文化和自我的一次美的救赎。
煌煌近40万字,近30位文人画家生平故事,近幅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名画在本书中渐次呈现。
宋画实在太美了,美了0多年。为了探究这种美,作者李冬君老师老老实实坐冷板凳,匍匐于美的脚下,数次翻阅有0多幅作品之众的《宋画全集》,多次走访藏有宋画真品的博物馆,只为与画家们的笔底灵魂合辙押韵。这本书里有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为“写生”的黄筌花鸟画;被明代董其昌赞誉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范宽
有气势磅礴恢弘、因春晚节目《只此青绿》而被更多人熟知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局部)
有细腻入胜、完整体现宋人民俗风情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张择端
以及在中国艺术史上唯一流传下来的记录宴会场景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顾闳中
不带女教色彩,只为呈现女性之美、之真的周文矩仕女图;
宫中图周文矩
还有能点石成云,创造“卷云皴”幻境的郭熙画作……
早春图郭熙
《宫中图》《潇湘图》《雪图》《雪山萧寺图》《窠石平远图》《早春图》《溪桥闲眺图》《秋山问道图》《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梅花绣眼图》《听琴图》《瑞鹤图》《陶潜赏菊图》《湖庄清夏图》《寒江独钓图》《李白行吟图》《水仙图》《墨兰图》……翻开书卷如徜徉在一座纸上宋画博物馆里,绝对地沉浸式体验。
黄筌、徐熙、李煜、顾闳中、赵幹、周文矩、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李公麟、米芾、苏轼、文同、王希孟、张择端、崔白、赵佶、李唐、陈居中、马和之、马远、夏圭、梁楷、赵令穰、赵伯驹、赵孟坚……那个时代的开创性画家群星丽天,不仅看画,也带你深入每一出场画家的艺术哲学背景。观画中似与古人神交。
可以说,这本书里有你耳熟能详的绘画作品与人物,也有你可能不曾了解的宋画艺术世界。既看画,也看人,立体呈现美了0多年的宋画艺术全貌。(对艺术史中的人物及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一书在手,以后去了博物馆看画,再也不会是路人小白了!
在宋画中品味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哲学精神与艺术追求
艺术与政治的博弈,不畏惧皇权的黄筌
《写生珍禽图》是五代黄筌留下的唯一一幅无争议画作。虽然他的艺术作品只留有一幅,但关于艺术家本人的故事,却有很多,在此来讲一则。
黄筌曾在前蜀后主王衍主政时代任“待诏”。有一天,王衍召黄筌至内殿,一同欣赏吴道子《钟馗图》。王衍不喜欢吴道子画钟馗用右手第二指抉鬼的眼睛,以为不如改为拇指更有力,就让黄筌拿回去改。可黄筌未遵旨,而是另画了一幅。画面中,钟馗以拇指抉鬼目。画毕,呈给王衍,王衍当即不悦,责怪他擅自做主。身为艺术家的黄筌也气盛,当即辩称:吴道子画钟馗,笔意、眼色,都在二指上,不能改,一改,整个画面就不对了。而他自己画钟馗,眼色、笔意,则俱在拇指。王衍闻言立悟,大赞黄筌笔下留德。
艺术与政治的博弈中,黄筌守住了自己的艺术底线。如果他是一个“你吩咐,我执行”的工具人,还能成为仅凭一幅练习作品就被千古称颂的艺术家吗?
格物致知的宋徽宗
宋徽宗当皇帝实在是一塌糊涂。他的政治价值我们按下不表,要说艺术成就,在艺术长河中,宋徽宗赵佶在前排交椅中绝对可以占得一席。
在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的序列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为皇帝的宋徽宗,在艺术上没有特别强调“正心诚意”,而是更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bjj/1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