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杜牧诗清明浅析
——李卫说诗之二十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于池州刺史任上。
诗的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清明时节,细雨溟濛。“雨纷纷”三个字,就烘托出一种朦胧的氛围和淡淡的冷意。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写地点和人物。在雨中的小路上,一位只身赶路的行人,正惆怅不已。按我国古代的风俗,清明正是结伴踏青和回家祭祖的时节,而这位“行人”却羁旅在外,独自奔波,当然心中会感到愁思无限,就像那绵绵小雨,挥之不去。
诗的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写行人心绪“由阴转晴”的发展变化。请问哪儿有酒店可以喝上两杯呢?牧童伸出手,指指远处的杏花村。既然阴雨绵绵,又愁肠百结,行人自然就会向人打听,想到找个地方喝点酒,一方面避雨解乏,一方面排遣心中的惆怅。而牧童以指代答,闲淡之中透着暖意,杏花村则更是阴郁灰暗的画面中的一抹亮色,让人心情为之一振。
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我国古代,有关清明的诗作非常多,但最有名的可能莫过于杜牧的这首。这就留下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首小诗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刻的寓意,朴素浅白,好象小学生也能读懂。可为什么偏偏能得到众人的一致青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呢?
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音节和谐圆融,景象简洁清新……等等。但我觉得,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最大的可能性是,这首小诗概括了清明时节最典型的意象。或者说,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清明时节就应该是这样的。比如,“雨纷纷”,是清明最典型的天气;“欲断魂”,是清明最典型的心境。最值得一说的是,诗中的“行人”,如果从广义上看,不仅是旅人,也可以是游人和吊客,总之就是最常见的普通人。而他那种从“欲断魂”到觅酒解愁的心绪的变化,也最符合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思维……这样,无论是谁,当读到这首诗时,都很容易将自己代入,产生共鸣。
可能正是由于所有人的认可,才让这首小诗脱颖而出,成为清明诗中的冠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