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八年级下期末语
北京海淀初二(下)期末
语文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初二年级组织了以“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同学们探“和”、说“和”、用“和”。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研学日,京华探“和”
1.同学们走进故宫,探究“和”文化。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幅《丰盈和乐图》扇面,创作于清雍正年间。当时吏治清明,国库充盈。请欣赏并完成(1)(2)小题。(共3分)
(1)扇面上的文字以楷书写就,给人______________(A.端庄秀雅B.方正刚直)之感。(1分)
(2)此扇面所画内容表现的是“丰盈和乐”的主题。下列对这幅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图画以象征笔法,用沉甸甸的麦穗、欢快立于麦秆上的双鸟,寓意年丰人和。
图画突破过去以花鸟表达个人情感的传统,颂扬了当朝政治清明、百姓和乐。
图画中的两只鸟儿一仰一俯,姿态优美,活泼灵动,表现出超凡脱俗之意趣。
2.同学们在乡村文化墙上也探寻到了“和”元素。根据左面这幅墙画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其宣传标语的一项是(2分)
A.家庭和美万事兴
B.随声附和人心齐
C.邻里和睦似一家
D.人景相和美如画
汇报课,学子说“和”
3.班级举行了汇报交流活动。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后准备的发言稿片段,阅读后完成(1)(2)小题。(共4分)
中国“和”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首先,中国古人“”的哲学观,倡导人们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生命而和谐共生。其次,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的思想。另外,中国人的社会观主张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以达到的目标。除此之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所承载的“”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从古至今,“和”文化已经影响到中国人发展与生存的许多方面,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1)依次填入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协和万邦②和而不同③天人合一④人心和善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
(2)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心理周,你我用“和”
4.内心和谐是实现其他和谐的必要保证。在“5.25我爱我”心理周中,学校“心灵港湾”工作室向全体同学发出了倡议。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5月25日,5·25,谐音“我爱我”。爱我,要从“心”开始!接受自我,才会感受到平凡生命的馥郁芬芳悦纳他人,才会发现平淡生活的美好精彩。只有追求内心的和谐,才能领略到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彩。
如同山峦有起有伏,人的情绪也会有高峰有低谷。因此,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至关重要!我们要努力做情绪的主人,直面人生的不同境遇。高峰时不(fúzào)自负,低谷时不彷徨抱怨,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你所遇到的成败荣辱、功过得失,这便是“我爱我”的重要表现。
亲爱的同学,如花的季节里,你是选择沉溺于一时的悲喜难以自拔还是选择与自己“和解”后重新出发呢?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同学们,爱自己,让我们从调整好心态、管理好情绪开始。请相信,当你的心灵弹奏出和谐的音符,美好快乐就一定会纷至沓来!
“心灵港湾”工作室
年5月25日
(1)对上面倡议书中的字词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馥郁”的“馥”以“香”作形旁,该词是“香气浓郁”之意。
B.“绚丽”的“绚”是形声字,左边形右边声,其读音为“xuàn”。
C.(fúzào)应写成“浮燥”,因在此处意思是“轻浮,不冷静”。
D."纷至沓来"一词多用于褒义语境中,“纷”与“沓”意思相同。
(2)请你依次在口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逗号问号B.分号问号
C.逗号逗号D.分号逗号
5.为响应倡议,配合心理周活动,学校文学社发起了“以诗倡‘和’”的征稿启事,倡议大家写一首三行诗鼓励自己,表达对心灵之和的追求。请你参考示例,也写一首吧!(3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默写。(共4分)
6.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杜甫《石壕吏》)(1分)
7.怒而飞,___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1分)
8.《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诗句,都通过描写极其反常和矛盾的心理,真实反映出人物的悲惨境遇。(2分)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完成9-10题。(共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②,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③。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④。已诉征求⑤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时,因搬家把住的草堂让给吴郎(即诗中的远客)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插疏篱”以防人打枣。杜甫为此写诗劝阻。②[西邻]指扑枣的妇人。③[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④[甚真]太过较真。⑤[征求]赋税征敛。
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开篇即以“风怒号”写出秋风声音之大,又以“卷”字写出了秋风威力之猛。
B.《又呈吴郎》一诗,前两句以诗人居住时对待“扑枣”妇人的态度写起,又交待了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处境。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倚杖”表现出诗人的焦灼迷茫,《又呈吴郎》中“防”字写出吴郎的多疑敏感。
D.两首诗中“丧乱”“戎马”等词语,既反映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又揭示出人民贫困的原因。
10.清人吴农祥评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因一身而思天下,……仁者之怀也”,这份仁者之怀也体现在《又呈吴郎》中。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杜甫“仁者之怀”的理解。(4分)
(三)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11-13题。(共8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天下为公事在人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B.选贤与能与人为善神情与苏、黄不属
C.水波不兴兴风作浪谋闭而不兴
D.讲信修睦静以修身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只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理解:这句话倡导大家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子女,还要关心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理解:这句话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不是要占有它,而是希望能够物尽其用,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13.和谐社会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理想,但两家在治国主张上却有许多不同。从《大道之行也》看,儒家主张天下是公共的,__①__,__②__;从下面的材料看,道家则主张消除人的心机,__③__,__④__,使民众缺心机少欲望,以达到“无为而治”。(4分)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①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②,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④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⑤。
——选自《道徳经》
注:①[贵]重视,珍视。②[不见可欲]不让欲望显露出来。同“现”,出现,显露。③[心]此处指心机、心思。④[知]同“智”,智慧。⑤[治]安定太平。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5分)
题目一:叶圣陶先生称《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请从书中选择某一章节,说说它对你阅读某部典籍的相关内容所带来的指导。
题目二:王选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送给北大学子一个公式:I+WE=Full。意思是:要体现自我价值,需把自己融进大集体里,最终才能完全体现自我价值。请你说说这个公式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身上是如何体现的。(5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散文《剑门一日》,完成15-17题。(共13分)
剑门一日
①昨天,下了一天的雪。今早起来,雪住了,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冷风呼呼地吹。
②从我们落脚的剑阁汉阳场到剑门关,还有三十多里没有车辆代步的山路,只有我和一位年轻同志甘冒雪风刮脸之苦,结伴前往。许是我们这种冒险精神感动了上苍,出门没有几里,风竟然变小了,老天也开始放晴了。铅灰色的天空逐渐露出淡蓝色,云缝中还闪射出了缕缕阳光。
③走在川陕公路通向剑门关的路上,远望云烟缭绕的剑门群峰,逶迤朝北,首尾不见,东西绵亘二百三十余里。那著名的七十二峰,壁立千仞,森若剑戟,直指蓝天。此时,它就在我们前面,令人心驰神往。杜工部在《剑门》一诗中曾写道:“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此时此刻,我们所见到的剑门山势,正合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想来,杜工部在写这首诗时,不知对剑门山做过多少回实地的观察啊!
④继续前行,有依稀的旧道蜿蜓曲折,时而与公路并行,时而穿插其间。旧道铺砌的青石板,苔痕累累;两旁栽种的古柏,高拂云天,大可合抱。纵然是在炎夏六月,走在这旧道上,也十分凉爽惬意。因此,旧道在清代曾被称作“翠云廊”。其实,从旧道宽可跑马、树可系马的设计来推想,这旧道说不定就是沟通川陕两省、联结中原和巴蜀的古代驿道。想当初,陆放翁正是吟诵着“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诗句,打这条古道,自省外入蜀上任的!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把千百个春秋抛给了过去。如今,那曾经看见陆放翁从自己面前走过的青苍古柏,仍像威武的士兵一样,忠于职责,一排排,一行行,守卫在古道两旁,欢迎我们这些徒步跋涉、慕名而至的游客。草木有情,不知该作何感想哩!
⑤不一会,我们到达了剑门关。“关”的状貌虽已不存,遗址却尚可辨认。剑门诸峰中,有两条小溪流出:一名大剑溪,一名小剑溪。川陕公路即傍剑溪而迂回起伏,穿过左为青城山、右为营盘嘴的两峰夹峙的关口,伸向远方,这关口就是著名的“剑门关”。附近那些岩壁上,前人镌刻的咏叹剑门的诗文,有的风化了,有的犹可识别。涂上一层红色后,更是赫然醒目。山峰脚,因风雨剥蚀或垮塌等自然暴力的作用,坚硬的岩石犹如经过什么能工巧匠的精雕细镂,呈现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形状:或像石盂,可盛器物;或像石兔,纵身蹦跳;或像石瓶,插花一束;或像石猴,抓耳挠腮……真算得上是极尽造化之能的工艺品杰作!
⑥游山,我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有的名山,远看起来,山势雄伟,气概巍峨,及至走近了,却也未必。这次,我是怀着要感受一下“剑门天下雄”的雄姿英气来游剑门山的。未来前,从书本和朋友的介绍里,业已对剑门生发了奇丽的想象。这会儿,由于上没有看见峰峦相接、青天一线的奇景,下未能观察到深渊万丈、浊浪排空的险境,实在是离想象远了点,遂觉得剑门山也有些儿减色,内心里升起一个不大不小的疑窦……
⑦是呀!自从李白在《蜀道难》中赞叹“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后,剑门天险,就在人们心目中扎下了根。然而,对赋予剑门山的这样一种评价,究竟该怎样形象地理解呢?
⑧我一路观看,一边思索,向北走出关外两公里左右,就转身返回了。
⑨返回是上坡。正当我们吃力地攀登之际,猛抬头,哦!我吃了一惊,眼前出现了雄伟壮丽的景色:高高的剑门群峰,拔地而起,参差巍峨,如墙壁般笔陡;一座座大山前后错列,左右分排。路,到这儿不见了;关口,仿佛被封锁了。只觉得在莽苍苍的石屏障面前,有许多剽悍武士,肩背相靠,脚踵相接,守卫着这飞鸟难越的雄关。
⑩这情景,使我的思绪回溯到了遥远的三国。当我想到剑门在战乱烽火中作为逐鹿之所时,视网膜屏幕上就映现出兵家血刃相争的画面:山头上,旌旗招展,号角长鸣,守军顶盔披甲,磨利了长矛大刀,准备好滚木础石;山脚下,旄头漫卷,战鼓雷动,攻关部队执盾挥戈,如潮似水,呐喊进攻。两支武装短兵相接时,那自然是金戈铁马、黄沙碧血的伟烈场面。但是,凭借战士的英勇,雄关的险峻,进犯者不得不失败而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确乎是剑门关在古代战争中所居重要地位的写照。三国的波澜壮阔和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剑门关与生俱来的大气和厚重。
?这当儿,我忽地想起曾在绵阳路遇的一位老人讲的话:你可得要留心!打南往北出剑门,是看不出剑门山的雄奇的,只有从北往南入剑门,才会自自然然地惊奇于剑门山的险峻。那一峰峰山是什么样子呵!嘿,像一个个米囤子,稳稳地排成阵,严严实实地挡住了进口,扼住了通道,着实是一道见不着门户的坚固壁垒呵!
②可不?我眼下见到的这一派奇峻风光,恰恰印证了老人说的那番话,一点不虚。这一切,是此番来游赏前,不曾得见,也不曾想得见的,但它却意外地出现了,使我在惊异中又夹杂几分欢喜。原来换一个方向,就会走出当下的迷途,得见心中向往的胜景。
?我们看着,想着,不觉已红日西斜、昏鸦归林了。气温开始降低,山风吹过,不亚于利刃割肤,可我们的心还是热乎乎的。我们高兴!因为,攀登的辛劳得到了最好的报偿。
(取材于方赫同名散文,有删改)
15.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剑门一日的经历。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行程图。(4分)
16.这篇游记或引用古诗文,或想象历史画面来绘景传情。请选择一种写法,结合第⑩段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7.散文家梁衡认为,好的文章要兼具“形境”“情境”“理境”之美。“理境”即哲理、道理。这篇文章的“理境”是什么?它是如何生成的?(5分)
(二)阅读下面的演讲词,完成18-20题。(共8分)
①同学们,最近大家是否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bjj/1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