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春天来了,咏春诗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发布时间:2025/4/21 12:53:27   点击数:
漫长的冬天已渐无踪影,“春天的脚步近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一个美好的世界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四季之中,春天最浪漫最热闹也最惹人情思。在这样的季节里,又怎能没有诗歌相伴呢?然而,因诗人际遇不同,情怀不同,所思所写的“情思”自然各不相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苑,去共同收获、品味那些吟咏春天的佳词妙句吧!一、春光无限惹人醉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一首描绘西湖春天美景的名篇,诗人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莺在歌,燕在舞,春草还没有长得丰茂,但无不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在绿杨荫里、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春日偶成宋代: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首即景诗,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在描写春天的景象以及春天郊游的心情的同时,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宋代: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的词人,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这是怎样一个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老人啊!破阵子·春景宋代: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二、春光易逝触感伤南湖早春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这是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最后一篇作品。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是由衷的,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但看到眼前的美景,心情或许会日益开朗起来吧!蝶恋花·送春宋代: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与李清照齐名。上片化景物为情思;下片从“春归”着笔,从送春的角度来表达对春天的无限依恋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展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三、借春事寄意抒怀晚春二首(其一)唐代: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前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城东早春唐代: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这后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春日即事宋代: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李弥逊被罢官后,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笔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见他胸中蓄积着太多的不平。诗的上两句借暮春之景抒情,后两句则因情写景。首先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的典故,说自己罢官后门前冷落的情况;然后写自己在归巢的鸟儿的鸣叫声中,关上了家门,感叹世情冷暖,抒写寂寞无聊的哀伤。咏柳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第一句“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第二句一转,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诗人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人格化了,让大家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蠢蛮横可笑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诗人通过人格化的写法,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词的上片写景,呈现出暮春景色。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咏春诗。首句点明天时(胜日)、地点(泗水滨)、主题(寻芳)。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在春天里好好享受春光,享受诗意吧!慢慢走,欣赏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hd/176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