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这些写清明的诗词,已成绝世经典

发布时间:2020-2-13 22:00:34   点击数: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给大家分享几首古诗词中的传世经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们古人面对清明节时的心境。

第一首当之无愧的应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

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看似不经意的讲了一个故事。因此,有人说,不用怎么改字,就是一个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人物:路上行人、牧童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摇指):杏花村!

以讲故事的形式写诗,在古典诗词中不太多见。唐诗也好,宋词也罢,一般是倡导情景交融大法。有句话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景物烘托主人公心境,进而锤炼意境。本诗前面的基调有些阴郁的,但最后一句“遥指杏花村”开拓出较大的想象空间,一扫阴霾,颇为清新明快。

不过,这么一首好作品,版权是否归于杜牧,存在较大争议。主要证据是,最早的杜牧集子中未收此诗,一直到南宋时,坊间才出现了一部3卷本的《樊川续别集》,内有《清明》诗。而里面的诗,全是许浑所作。在这几百年间,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这首诗是杜牧的。这种用文献学的方法考证出来的东西,一般来说极其可信,但也没有其它确凿的证据表明是某人所做。故而版权还归于归杜牧。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古代是个重大节日。

春暖花开的日子,碰上天气好,最适合踏春。

宋·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但清明这个时节,天气不给力居多,所谓情深深、雨蒙蒙,下雨的日子,多少有点惆怅。

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yi四声)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南宋词人吴文英精通音律,风格雅致,词作数量丰沃,号“词中李商隐”,本诗是它的典型作品。

唐·白居易《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写这种闲适的心情,是白居易的拿手好戏。

古代的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过法。

我们看没有发迹的读书人怎么过清明。

宋·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在寒食当天禁火,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所以称“寒食”。到清明,禁火结束,在这一天用榆木或者柳条乞取新火。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据《辞海》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黄叔灿《唐诗笺注》:“此诗情味不减‘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也。

唐·孟云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第一句还在说“二月江南花满枝”,谁知第二句话锋一转,他乡寒食远堪悲。最后说贫穷的人饭都揭不开锅了,以至于天天过的是寒食节。

我们再看宫廷怎么过寒食。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出名了。唐德宗很喜欢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他同名,宰相问:是哪个韩翃?皇帝答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一个本来气氛有点凝重的节日,写得这么灵动,难怪皇帝喜欢。

还有不过挂了寒食两个字,纯粹写春景春情的。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鹊踏枝》也叫《蝶恋花》,也叫《凤栖梧》。本诗一说是五代政坛不倒翁冯延巳的,也说是欧阳修的,现在不大能搞得清了。这是以女子口气写的一首闺怨词,写一位痴情女子对冶游不归的男子既怀怨望又难割舍的缠绵感情。

又如这首: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诗中的清明,带着春雨的细细雨丝和杏花的淡淡清香。今天,我们动身出发,带着这一首小诗的春意,去宋词中寻找清明的痕迹。

梨花风起正清明

木兰花慢

柳永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清明,因万物生长于此时,都是清净而明洁的,故有此称呼。从古至今,清明节一直是很受重视的节日,此时风和日丽,窗外花红柳绿,鸟语声声,人们结伴去扫墓、踏青。宋代对于这个节日更是重视,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就当时风俗,重现当时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繁荣的汴京。

北宋建立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到了真宗、仁宗年间,经济、文化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柳永正处于这个时代,他笔下的清明时节的风光,有着艳丽的春色、郊游的欢乐,场面热闹,再现了北宋都市风情。

清明时节雨

朝中措

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自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开始,清明时节下雨好像还挺平常,比如皮日休的“雨洗清明万象鲜”,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辛弃疾的“一番风雨,一番狼藉”。而雨中过清明,与晴日里总是有些区别,连带着人内心的感觉也截然不同。

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不同,张炎笔下的清明时节雨,是喧哗的大雨,铺天盖地而下。他冒雨寻春,观潮,赏花,却被梨花冷眼相看。梨花的冷眼相看自然是作者自己的感受,但作者以此赋予景物情感,更有一种婉转和深情,与此相似的还有周邦彦的“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

梨花冷看,责怪人生如何苦恋他乡天涯。有苦难言,词人只好转头换了个去处,等得该归家之时,在归去途中折得一枝杨柳,却突然醒悟到,自己没有家了。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对于张炎而言正是天涯游子欲归无处。古时有清明戴柳插柳的习俗,或佩戴柳枝,或将其插在门楣之上,用以辟邪。可词人家在何方?又该将这柳枝插向谁家?空攀杨柳,客中无限愁。

游衍莫忘归

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时节踏青郊游的习俗,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大型的活动,当时汴京清明踏青,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而西湖景色迷人,自古以来一直是游人赏春的好去处,甚至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江南节日的西湖边,比如白娘子的故事,就发生在清明时节的西湖,电视剧里这样唱“三月三日是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而这个故事的前身正是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欧阳修这首词所写的,正是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景象。他写游人争先恐后来到西湖边,游春赏春,熙熙攘攘,后写日暮兴尽而归,又是各种欢声笑语嬉笑吵闹。沿着这回去的路,一眼望过去都是花。节日繁华的氛围和世俗人情味道,全在这里展现了。

蝶恋花

史达祖

二月东风吹客袂。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胡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令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清明,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后,随着历史的推进,清明逐渐容纳了寒食节、上巳节的内容,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节俗文化的节日。上巳节,也就是三月三,古人在这个时间,会去踏春、祓禊、采摘、观赏等。所谓祓禊,就是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史达祖的这首词,写自己在二月回到杭城,打算循着旧日踪迹去寻找“她”,透露出自己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温情。下阙里说清明逢上巳,其实就是在说今年清明的出游踏青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他遥想,今日虽暂未得见伊人,但到时她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

年情怀总是诗

倦寻芳慢/倦寻芳中吕宫

宋·王雱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清明节的文娱活动颇多,除了踏青,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斗鸡等等。在清明节,人们放风筝,并将放高的风筝割断线,风筝随风而走,象征着自己的霉运或病气也都随风而逝;人们荡秋千,享受飘飘若飞的趣味;在郊外开展蹴鞠比赛,交相竞逐,放松身心……可以说人们将各种情感寄托于丰富的活动,在清明节中尽情展示。

不过王雱的这首词,就有些孤单了。这首词上阙写暮春景象,有一种无计留春住的无可奈何,下阙写伤春之情,又有一种无人与之共游春的惆怅。哪怕是暮春,春色还是依旧,但无人与共,就不免有些伤愁了。这首词写得妩媚动人,王雱是王安石之子,据说当时传王雱一生不做小词,有人就笑他,结果王雱就写了这首,为时人所叹服。

破阵子

晏殊

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清明接春分,大好春光,最堪留恋,最适合游春踏青赏花。隋代展子虔曾用画笔画出一幅游春图:人们在明媚春光下去山间去河边踏春游玩,或骑马,或步行,或荡舟,饱览春色,流连忘返,透露出盎然春意。

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尤受重视。每逢春社,邻里欢聚,极一时一地之盛。在这样一个时刻,闺中少女也会停下针线,呼唤小姐妹们一起出去游玩。晏殊的这首词,就写少女们过清明时明快活泼、笑意盈盈的场面。

事实上,我们回过头去看清明节的一系列活动,似乎都折射出人们对于古往今来时序变化的思考。在清明节,人们洒扫墓地祭祀先人,是缅怀;人们踏青、插柳、蹴鞠,又是对未来的期盼和祝福。清明风光正好,在宋词里看一看春色,也要去外面的世界见一见春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施希茜)









































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外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ly/120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