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礼仪 >> 风物丨你以为清明只是祭祀看过古人的玩法,
▋导语:自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清明节由来已久,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清明节放假几天?
《清明上河图》
唐朝
正是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开始放假了。
唐玄宗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唐代清明节“小长假”安排不需要调休,将寒食、清明二节连着放就行了。唐肃宗时期,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
宋朝
宋代继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
明清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清明传承哪些风俗现在还有?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寒食、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吃寒食
阊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晚晴天。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正所谓“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
古人为适应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创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麦草捣汁和糯米做青粉团,乌桕汁染乌饭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作寒食食品。
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在今天,这些寒食不单单是清明节的专享美食,而是成为了人们经常可以吃到的食物。
挖野菜
《西吴食风谣》说:“二月春风燕子飞,笋芽绝嫩蚌肉肥。枸杞、马兰滋味好,鸡蛋摊摊豆腐皮……”
清明吃野菜的乐趣更在于可以亲手采摘,每年清明时节,不少人自发组成“民间野菜团”,在全城展开野菜大搜索,马兰头、母鸡头、豌豆头、枸杞头,用手掐下小芽子,回家下锅热炒,香气扑鼻。
在今天,人们吃惯了大鱼大肉,会经常怀念山野美食。在广西,几乎家家户户在清明节期间们都要准备艾叶糍粑供大人小孩们食用,只不过做法比古人更讲究。
扫墓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变成清明扫墓了。
扫墓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回家祭祖扫墓。这一天,无论多忙,家里的亲戚都会聚到一起,怀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
山塘擢歌
杨韫华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我国古代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老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插在井边。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草木回青,万物萌发,柳又是最早给人们报告春天消息的植物,所以,柳也就成了春之信使,清明节也就成了春天到来的标志。
现在,很多地方的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植树,寓意为“种下希望、插柳成荫”。
踏青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此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把祭祀、游乐结合起来,因为祭祖要到郊外,所以祭祖之余又可以踏青,而且往往把这种踏青作为清明节的重头戏,使得肃穆恭敬的清明节增加了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世俗内涵。
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荡秋千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韦庄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而宋人沈遘《清明后书事四首》说少年“可惜男儿轻壮力,为他红粉送秋千”;说少女“游罢不知蚕事迫,寤言犹自说秋千”。可见荡秋千是一项颇受古人欢迎的活动。
今天,人们的娱乐活动增多,荡秋千仿佛已经成为儿童喜欢的游戏。
蹴鞠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当时男儿在清明蹴鞠,多爱炫耀其身手和高超球技,目的一是为了吸引妙龄少女,二是为了升官发财,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身好蹴鞠,便飞黄腾达。直至清朝入关后,喜欢射猎的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的蹴鞠实行了禁止政策,此后逐渐消失。
蹴鞠和今天的足球类似,现在,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经常三五成群,相约去球场踢球,足球已经逐渐成为全民体育运动。
放风筝
寒食日早出东门
罗隐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
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清明节古人必定会放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要放。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老人们常讲,清明节前后是一年中放风筝最好的季节。因为春季的风自下而上,风筝因受到这样的托力而飞起。清明节之后,风力时而强烈、时而微弱,方向也不一定。现在,清明节前后放风筝依旧是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不同于古代把斗鸡当作一种赌具,现如今斗鸡已经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农村地区居多。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出产斗鸡。
“清明祭祀是清明文化的核心,但清明是个很长的节,因此有多重内涵。”重庆工商大学民俗专家段庸生教授介绍,诗歌证明,古人过清明,欲断魂是一面,开心是另一面。唐末《长安清明》中也描写了“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的欢乐场面。
所以,清明节虽然是一个值得感怀思考的节日,但毕竟是清心明志的时节。愁归愁,但不是全部,不如吹一吹春风,享受春光。
来源:中国新闻网、央视网、新华网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