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策划红色家书映照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2-1-3 17:58:09   点击数: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700.html

破损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这些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烈士们的红色家书,字字滚烫,句句感人,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年清明节到来,让我们穿越时空,通过一封封家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开篇里有这样一段话: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他们历尽苦难,我们收获辉煌!

红色家书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家书——陈潭秋致三哥六哥信(年2月22日)

三哥、六哥:

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诸兄的情况,我间接又间接的知道一点,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处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听得,也不怎样哀伤,反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许多苦难呵!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两孩都活泼可爱,直(陈潭秋妻子徐全直)妹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直妹连年孕、产、哺,也受累够了。十九年()曾小产了一男孩,二十年()又产一男孩,养到八个月又夭折了,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均望告知徐家三妹(经过龚表弟媳可以找到)。

再者我们希望诸兄及侄辈如有机会到武汉的话,可以不时去看望两个可怜的孩子。虽然外家对他们痛爱无以复加,可是童年就远离父母终究是不幸啊!外家人口也重,经济也不充裕,又以两孩相累,我们殊感不安。所以希望两兄能不时的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单夹衣服(就是自己家里织的洋布或胶布好了)。我们这种无情的请求望两兄能允许。

家中情形请写信告我,经徐家三妹转来。八娘子及孩子们生活情况怎样?诸兄嫂侄辈情形如何?明格听说巳搬回乡了,生活当然也很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

(我的状况可问徐家三妹)

弟澄上

(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写信人:陈潭秋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云先,年1月4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陈策楼。年,陈潭秋离家到湖北省城武昌读中学,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从中学到大学,他不但中英文俱佳,而且以校内的足球健将和长跑能手著称。毕业后当过记者、教师,青年时代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年夏,刚毕业的陈潭秋到上海参观,经介绍与董必武见了面。两人相互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商定办报、办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年10月,陈潭秋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并负责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年2月,陈潭秋和董必武、恽代英等创办了《武汉星期评论》,宣传革命道理。年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任社长。同年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参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陈潭秋是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组织者之一,事后转赴安源从事职工教育。

年秋潜回武汉,组建中共武汉地委并担负领导人。年7月国民党武汉政府反共,陈潭秋因身份暴露转赴江西任省委书记,秘密配合南昌起义。翌年他调任顺直省委(北方局)任组织部长,后曾到中央组织部协助周恩来工作,历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山东临时省委负责人,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年初,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任福建省委书记。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委员(粮食部长)。在反“围剿”斗争中筹足了军粮,保证了部队供应。年秋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任中共江西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翌年初率一部突围到闽西,途中作战负伤,赴上海治疗。年8月前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年夏回延安途中,在新疆接替邓发担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年9月17日被新疆军阀逮捕,年9月27日被秘密杀害于狱中。

收信人:

三哥陈春林

六哥陈伟儒(-),以博学多才、通今博古而闻名乡里。。大革命时期曾任“聚星布厂”厂长,经营手工业和小商贩,为农民运动理财,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娶妻王氏,生二子,均早夭,抚育七弟陈潭秋次子为嗣子。

六哥陈伟儒

陈潭秋同胞兄弟众多,共计八人,他排行第七,故而此信开头即提到“诸兄”。在兄长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五哥陈树三,此兄是同盟会会员,后以身殉职。陈树三曾为陈潭秋出联:“陈策楼上谁陈策”,陈潭秋对曰:“独尊山前我独尊”。陈策楼为一楼,独尊山是一山,都是家乡景物,可见陈氏弟兄才思敏捷,志存高远。他的二哥陈防武、三哥陈春林、八弟陈荫林和侄子陈华烺,也都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氏可谓一门忠烈。

阅读笔记

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当时代表们并不知道,在1年零9个月前,陈潭秋已告别了全党同志,在新疆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他遗留下的这封家书,既不撕心裂肺,也无豪言壮语,只以绵绵絮话谈论家常,主要的内容是向亲属托付孩子。细细品读,在平淡的腔调里,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时值早春之季,面临工作变动,奈何骨肉分离、夫妻离别,令人凄寒不已!

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江西瑞金,决定陈潭秋夫妇随同迁移。当时陈潭秋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一家人租住在上海大连湾一栋房子里,妻子徐全直临产。陈潭秋夫妇商量后,决定把即将出生的孩子托付给陈潭秋的六哥夫妇。前途漫漫,骨肉分离,陈潭秋也难抑心酸,信中充溢着悲苦和无奈。但细细读后,却给人留下壮士断腕、义无反顾之感。因为,“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这才是陈潭秋内心深处的最高音呀!正是为了这“最大多数人类”,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萍踪浪迹、行止不定,南北奔驰”,并且“始终是”,永远是。不忘初心,难得始终。

陈潭秋在信中首先告知,自己七八年来流落四方,仍然很关心各位兄弟,知道一点各兄弟的状况,接着提到母亲的去世。

陈母龚莲馨,生了8个儿子,两个女儿,陈潭秋算是幼子,下面还有一弟一妹。母亲以勤劳善良贤惠著称乡里,纺纱织布种菜做针线活样样拿手,终日劳作不息,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并且怜贫惜苦,乐于施舍。年,陈潭秋考上省立第一中学,但他那在孙中山元帅府工作的五哥陈树三,乘车时突然被别人枪支走火击伤致死,本来多病的父亲也相继去世。陈母舍不得陈潭秋再离家去武昌读书,要求他留在老家,娶妻立业。陈潭秋请来自己很有名望的小学老师登门游说,母亲终于同意让16岁的儿子赴省城读书,东挪西借凑够了学费。儿子从此游龙入海,参加创建共产党,在革命大潮中起起落落。

年春,国民党反动派抓不到共产党头目陈潭秋,一把火烧掉了陈策楼。村里三年没人敢住,陈母龚莲馨颠沛流离直到年去世。彼时,陈潭秋远在江苏,负责工运组织工作。谈及母亲的去世,陈潭秋十分愧疚:“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诸多苦难啊。”

陈潭秋妻子徐全直也是一位女革命家。

徐全直(-),湖北沔阳县胡家台子(今属汉川县人)。幼年随父迁居武昌,入湖北女师附小。年春考入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徐全直带头剪髻放脚,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此期间,陈潭秋在这所学校授英语课,二人在学生运动中结识。

年2月至年2月,徐全直等进步女生发起“女师学潮”,成为湖北妇女运动之先声。这年秋天,19岁的徐全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学潮之后,徐全直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奋勇参加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秋,受中共指派,徐全直随陈潭秋等人去江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开展工人运动。年5月,徐任青年团安源地委委员,发动了煤矿工人举行罢工。同年秋天,二人回到武汉,组建中共武昌地委,陈潭秋任委员长,徐全直则继续从事妇女运动、工人运动。年春天,二人结婚。年底,徐全直调任湖北省立第二小学校长。年3月在湖北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妇协执行委员兼交际部副部长。

年大革命失败后,徐全直调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她丢下刚满周岁的女儿赤军给母亲照顾,毅然离家执行新任务,奔向白色恐怖下的江西。年春随陈潭秋调任中共江苏省委。这年冬天,陈潭秋被任命为中央巡视员,出巡顺直省(河北、天津一带)。为掩护丈夫的工作,徐全直带着孩子随丈夫上任并负责秘书工作。年秋,夫妇二人又被调回上海。徐全直在中共中央机关做交通联络工作。她经常化妆出没在党组织设立的各个秘密联络站,传递党的重要文件和指示。

年10月她随陈潭秋调任中共满洲省委,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将近两年。年春,徐全直带着孩子回到上海,七八月间再次调任中共江苏省委机关交通员。

这封信中提到的两个孩子,所指是陈潭秋长子陈鹄和长女陈赤军,当时已经送到他们武汉的外婆家。陈潭秋深以“两孩相累”而不安,并歉意地请两位兄长为他们帮助布匹做单夹衣服。

陈潭秋夫妇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不得不作出艰难的选择。

这一次,陈潭秋离开上海后,徐全直于年4月2日生下小儿子,未满两月,即将幼儿寄养在同乡家里。6月20日,她到党的地下机关办理去苏区手续时,被蹲守在那里的敌人逮捕,后被判刑15年。在狱中化名黄世英,遭多次严刑审讯,始终未暴露真实姓名与身份,押解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

她的母亲经过各种努力,为女儿争取到“反省出狱”的机会。但徐全直坚定表示“宁为革命死”,拒绝“反省”。典狱长为了劝降,竟然假装好人说:“你是一个母亲,你丢下婴儿不管,你的母爱哪里去了?”

徐全直愤怒斥责:“你们这种人丧尽天良,杀人不眨眼,有什么资格谈论母爱?!”

回到牢房,徐全直大哭一场。但是,在母亲和革命战士两者之间,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她在狱中不断组织狱友斗争,鼓励难友,隔离叛徒,集体绝食向狱方抗争。反动派恼羞成怒,最后将她判处死刑。年2月1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时年32岁。

徐全直被捕后,她的妹妹去上海将婴儿接到武汉,再由陈潭秋六哥接到黄冈老家抚养成人。

这封信发出去10年后,年9月,陈潭秋也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此时,他化名徐杰,可见他一直牢记着已经成为革命烈士的妻子姓徐,还在与自己共同战斗。

这对革命夫妻用生命诠释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徐全直牺牲后,三个孩子后来将各自走向怎样的人生呢?

据调查,他们的女儿赤军和长子陈鹄,一直随外婆和舅舅等亲友辗转在外婆老家仙桃,还有重庆等地生活。在白色恐怖下,陈赤军改名徐慈君。全国解放后在北京工作生活,任人民大学教授。退休后,年,她将珍藏数十年的父母结婚用品茶壶一套,送到了设在武汉的陈潭秋纪念馆。年,徐慈君在北京去世。

那两个弟弟呢?

新中国建立70年之际,我们看到,原国家计委国土局局长、91岁的陈潭秋长子陈鹄在PP视频《跨越时空的回信》中,与父母隔空对话,表达家人的思念。

站在《跨越时空的回信》上,陈鹄有很多想对父亲说的话,但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完。

他说:“我是年春末夏初出生的,出生地是上海还是南昌,已经无法查考了。我6岁时母亲徐全直就牺牲了,而我的父亲陈潭秋年转移到中央苏区后,也查无音信。

他说:在我和父母亲相处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带着我辗转江西、上海、满洲等地,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年,父亲到沈阳任满洲省委书记,他到哈尔滨布置工作时被捕,关押近两年后获释。

年父亲出狱后,带着母亲和我来到上海。父亲当时到中央组织部协助周恩来工作,主持一些培训班。印象里,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甚至都不曾对我发过火。

年2月,母亲殉难于南京雨花台。张难先先生写给外婆报丧的信中有“此女太刚烈,未能挽回噩运,令人痛惜”。外婆基本不识字,但她牢牢地记住了这十几个字。

母亲的牺牲一直都是全家人心中的痛,特别是我的弟弟。每次提及母亲,他总是很内疚地说:“要不是为了生我,母亲就跟父亲到中央苏区了。”

父亲年离开我们前往中央苏区后,就再也没有消息。年重庆解放后,我和姐姐一心一意盼着父亲的消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心里都明白希望渺茫。看到满街军管会的布告上写着陈锡联的名字,便跑去找陈锡联。陈锡联说帮我们查询。还没等到他回话,两三天后,《新华日报》就刊登了消息,杀害陈潭秋烈士的凶手李英奇伏法。

他说,我5岁时就离开了父母亲,对父母亲仅仅留下一些稚嫩的、模糊的亲情记忆,没有受到他们的革命教育和熏陶。对于父亲的了解,源于解放后听与父亲共同战斗过的革命前辈的述说和他们所写的回忆文章、以及有限的残存的档案材料(父亲陈潭秋写下的少部分文章和工作报告等)。尽管如此,父亲在我的心目中仍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可敬又可爱的楷模。

次子陈志远

陈志远是陈潭秋的次子,一生未曾见过父亲。与母亲徐全直的接触,也仅限不到两个月的襁褓时光。年4月,陈志远在上海出生。6月,徐全直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次年2月,遭受8个月牢狱之苦的徐全直被敌人杀害。陈潭秋的六哥、六嫂将其接养,并一直视为己出,将陈志远抚养长大。年考上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终生在天津工作。

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陈志远,谈起父母,依然泪浸眼眶。“年轻时,我很少提及父亲母亲,感情上受不了。那时只要电台里播革命烈士回忆录,我就哭。一边听,一边抹泪。后来,年龄越来越大,感情慢慢平静下来,可以面对父母的英年早逝……”说罢,陈志远擎起颤巍的左臂,轻拭眼角沟壑皱纹里布满的泪水。

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忠诚的战士。年国庆节前夕,陈潭秋被评为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陈潭秋的评价

陈鹄说:在众多人对父亲的评价中,让我最难忘的,是周恩来总理说的一段话。年的暑假,我去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开学前,见到了周恩来总理。总理跟我谈了1个多小时的话。他说:“潭秋同志一生的革命经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经常受命于危难之时。他顾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每次都能够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正确应对,挽救危局,避免和减少了党的损失。”

陈潭秋的三个儿子都在此照片中,都成长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第三个儿子是他在新疆工作时结婚的夫人在狱中所生养。儿子们的共同心声是:

“爸爸,您现在长眠在乌鲁木齐烈士陵园,因为路途遥远,儿女们没法经常前去探望。但您放心,我们几个孩子,虽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但没有一个人怨过爸爸妈妈舍弃了我们。我们都理解您对党的忠诚,也会把这份忠诚,一直传承下去!”

纪念设施

陈潭秋故居陈列馆

陈潭秋烈士的故居位于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一座青砖碧瓦的农家小院静默地肃立在村子东头。故居始建于清代,原为一进七重,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只留下一座石头门柱。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原址上进行了部分复建。现有青砖瓦房明五暗十两幢,青砖楼一幢两层,另有接待室3间。纪念园区有陈潭秋全身铜像一座,水塘一囗6亩,周围坪地80亩。年,陈潭秋故居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保单位。

陈策楼

陈潭秋烈士纪念馆

这个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路20号。这里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年春天,陈潭秋来到该校任教,担任国文和历史教学,并任五年级班主任。在他的培养下,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在武昌高师附小任教期间,陈潭秋参与领导了震惊全国的湖北女师学潮和“二七”大罢工。年,为配合北伐军攻克武昌城,陈潭秋在武昌高师附小布置和指挥工作,积极策应北伐军,高师附小在这个时期成了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

年9月27日,烈士牺牲40周年时,此馆落成开馆。陈云题写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的馆名;叶剑英为纪念馆题写:"纪念陈潭秋烈士向他的革命精神学习"。纪念馆复原了陈潭秋同志的卧室,并建成陈潭秋同志武汉革命活动陈列室,展出了陈潭秋用过的围巾、帐钩、藤篓、长袖汗衫等。室内一桌一椅,一床一书架,陈设虽简陋,却不乏温馨和深情,记录着夫妻俩在此度过的短暂而甜蜜的岁月。

李敏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ly/149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