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是清明节专家画中

发布时间:2024/5/15 14:50:22   点击数:

清明节自古以来,这一天基本都是雨天。也正是雨天的存在,清明节的气氛自然是显得有些压抑。多才的古人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传神的描绘出了古人清明节的场景。

清明时节

然而在一副传世的名画中,有人觉得它的创作背景是清明节,但画中却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如果说它的创作背景不是清明节,可这幅画的名字中又有“清明”二字。没错,这幅画便是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相信每个国人都有所耳闻,文史学家更是将它列入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别看这幅画的高只有25.5厘米,长只有厘米,但其中勾画的人物就有多个,而且他们容貌各异,服饰不同。另外这些人物的表情也刻画得很真实,有乡村的农民、做买卖的小贩、长胡子的道士、光头的和尚等。毫不夸张的将,古代的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可以在这幅名画中找到。那这画为什么会用“清明命名呢?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为北宋的张择端,他是古代的山东人,对绘画极有天赋。曾在北宋首都汴京学习绘画,后进入翰林图画院任职。擅长画场景画的他不同于山水画的写意,写实是他画作的特点。而“清明”二字的确定则来自收藏过此画的古人跋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清明”是指画中的背景为清明时节。

宋徽宗赵佶

到了元代,经过杨准的考证,宋徽宗赵佶曾为此画题签,并且写下“如在上河春”的诗句。明代李东阳也写下跋文,始终认为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的场景。似乎《清明上河图》已经得到古人的共识,创作的背景就是清明时节,可另一个文史学者却有不同的意见。

近代学者孔宪易认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更像是秋天,而不是一贯认为的清明时节。不得不敢佩服这位学者对历史文物的仔细态度。

首先,他发现在画卷的开始处,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驴从小路而来。古人多用木炭在冬天取暖,这说明画中的季节快到冬天了。而清明时节,这么多的木炭自然很难卖出去了。其次,在画中可以看到已经枝繁叶茂的柳树,光着上身的孩童。了解自然气候的人们肯定知道,清明时节是不太可能出现这一情景的,除非是仍较热的秋天。另外,在画中的小摊上,可以找到切好的瓜块,从形状来看,更像是西瓜!

凭借这几点,孔宪易认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是宋代的秋季,更接近夏末秋初的气候。完全不像是清明时节应有的自然环境。同时,秋天的论断更符合逻辑,使得《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更加的协调!

对本人而言,我更倾向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是宋代秋天。

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ly/16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