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礼仪 >> 28天冲刺复习古诗文阅读典型题例
复习内容:
1.夯实基础(文言挖空和文化常识)2.好题重做3.保温训练
第一讲古诗文阅读方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宾语前置“未尝闻之)。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有人)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如果)用之亡(通假字=“无”)度,则物力必屈(亏,短少。成语“理屈词穷”)。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详尽、周密)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农业)而趋末(商业),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过度,淫雨霏霏)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祸害)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宾语前置);大命将泛,莫之振救(宾语前置)。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枯竭)?
汉之为汉,几(差不多)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将要)狼顾;岁恶(年景不好)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哪里,怎么)有为(治理)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遭受)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宾语前置“以胡”,用什么)?卒(通“猝”,突然)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相互侵袭)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衡通假“横”,衡击,横行抢劫)罢(通假“疲”,疲弱)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怀和附均为使动用法),何招而不至(宾语前置)!今殴(通假“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从事)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从事)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竟然)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桓公)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①=“型,典范,做榜样;②处罚,管理)也。故贱粟米而敬珠玉,好礼乐而贱事业,本之始也。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假如)使衣(穿,名作动)皮而冠(戴帽,名作动)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伤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尝至味而罢(通假“疲”)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撩然后爨(cuàn,烧火做饭)之。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停止)。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通假“怡”,愉悦)生,百振(振奋)而食。”(节选自《管子·侈靡》,有删改)
富人奢侈消费,有利有弊。
有利:富人奢侈消费能在短时间内增加贫苦者就业的机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对应信息句: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
有弊;①与合理消费不同,奢侈消费会造成生产力的严重浪费,让经济发展不具备持续性;②一旦奢靡成风,就会上下交困,盗贼四起,国将不宁,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应信息句: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二)诗歌阅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蒋冕②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①这首词是年12月,苏轼在黄州贬所所作。②蒋冕:明世宗大臣,为人刚正却遭邪恶势力忌恨和排挤。
一、诗歌阅读方法:
读懂诗意——“四看”法:
1.看诗题,根据诗题想时、地、人、物、事、缘由、题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从“黄州定慧院”二字,点明地点,“寓居”,推知诗人寓居在外,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2.看注释,想背景、推断情。
注释①苏轼在黄州贬所所作,结合“寓居”,可推断词意,内心的幽独与寂寞。②蒋冕:明世宗大臣,为人刚正却遭邪恶势力忌恨和排挤。可推断词意,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3.看显情的情感词句和意象
先看苏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意象幽人、孤鸿,刻画了一位独来独往、内心孤高的诗人的形象。“有恨无人省”,这个情感词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再看蒋词:“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意象营造了荒凉阴沉的环境,没有一丝生气。在这样背景中的“鸿雁”就显得格外寂寞、孤单。一个情感词“冷”,既是环境的清冷,也是内心的孤寂。离群的孤雁,投入残芦,急于寻找宿处。结合注释,环境、衰败萧条的景物,象征明中叶以后政治的黑暗,而寂寞失伴、不得归处的孤雁,就是词人自身的写照。蒋冕身为朝廷重臣,为人刚正却遭邪恶势力忌恨和排挤。他就象孤雁,清高自赏。在昏暗的朝廷中,既觉危机四伏,又叹无人赏识。欲退身自寻归处,又不得安宁之所。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忧愤。
“鸿雁”意象:欲栖未安,惊起低飞,其搏击万里之“意”,无人可语。它具有高洁的品格,餐霜饮露,脱尽烟火气息。“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它不被险恶环境所困,雄心不已,力图再次振翼高举,以逞万里之志。诗人借鸿雁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形象。
4.看诗歌选项,整体把握诗歌意思和情感。
从四个选项看ABC选项解读是对的。D选项,暗示“有朋友相伴”理解有误,不能和上篇“一雁”照应,也不切合整个词意。
两首词都借鸿雁的形象表达内心的孤寂,苏词以孤雁为喻,表示清高自赏、不同世俗的生活态度。蒋词借鸿雁形象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及其在夹缝中也要奋起的不凡志向。
读懂了诗意,答题准确率就高了。看下面题目:
16.两首词都刻画了鸿雁的形象,结合词的下阙,分析鸿雁形象的异同。
读题:分析诗歌形象。
两首词都刻画了鸿雁的形象,结合词的下阙,分析鸿雁形象的异同。属于分析诗歌形象中的意象。
首先抓住意象(鸿雁)的外在特点:先看苏词中的鸿雁意象:“缥缈孤鸿影”,抓住一个孤字。“有恨无人省”,“无人省”同样是孤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诗人笔下的鸿雁不愿意随意俯就,宁愿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然后根据景物(意象)的外在特点分析它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即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借鸿雁的形象一方面表达内心的孤独,但同时借鸿雁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再看蒋词中鸿雁的外在形象:“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一雁独飞,可见其孤独,这与苏词中的鸿雁形象是相同的。“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它不被险恶环境所困,雄心不已,力图再次振翼高举,以逞万里之志,这一形象和苏词是不同的。诗人借鸿雁形象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仍然要奋起的昂扬斗志和顽强精神。
16.[答案]相同:两首词都表现了鸿雁处境的困苦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苏词中,“孤鸿”单身只影,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只能躲进冰冷沙洲;蒋词中一雁独飞,心中有语却无处诉说。
不同:苏词中的鸿雁“拣尽寒枝不肯栖”,在表现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之余.更见其不同流俗,请高自守的品格;蒋词中,孤鸿在“啄尽枝头数点霜”聊以解渴之后,“还向空中举”,表现其在困境中奋起的昂扬斗志和顽强品格。
二、学会推断整体诗意
诗歌鉴赏往往很难读懂诗歌。如果说“四看”基本看懂了诗句,还要学会整体把握诗意,这样做题时方向才不会偏离。整体推断诗意方法如下:
《九日登高》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如何整体上理解诗意:古诗往往先景后情,也就是说诗歌最后一联(有时是最后两联)是理解诗意的关键。抓住最后一联中的情感词整体把握诗意。“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情感词“风流”。“风流”有多种解释:①风采特异,特点突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是真名士自风流。③放荡不羁、无拘无束;④风俗教化;⑤遗风,流风余韵。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⑥风度;仪表。风韵,多指好仪态。黛玉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从整首诗看,这里的风流是指当时的风俗习俗。多带褒义。
《九日登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作者从远及近,由外而内,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进一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也比不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霁”字点明重阳登高时的天气,与“雨歇”相应,营造了雨后清新明朗之景。
B.雨后菊花仙姿绰约,御梨经霜后果实饱满,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
C.人们鬓插茱萸,相互祝寿,女子头戴翡翠,翩翩起舞,描述的场景真实而浪漫。
D.“舞作愁”与“花宜寿”相对,看似写愁,实则写喜,与整首诗情感基调一致。
B。
思路点拨B项,“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写的是雨后和霜后菊花丰润、梨树果实饱满的场景,体现不出菊花、梨树的“傲然不群”。
B。根据整体诗意:这首诗是描写当时风俗,表现国泰民安。那么B选项中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和诗意无关联。所以是错误的。可见只有整体理解了诗意,才能准确做题。
第二讲古诗文重点题型汇总
◎题型一、文言文断句
文言断句“四法”:
方法一: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
抓住了主语和谓语,一般就可以断开了。当然还要看,后面是否带了宾语,如带宾语,就要在宾语后面断开。
方法二、辨别文言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方法三、看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咯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被动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结构有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平”“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方法四、根据对话和句式对称
1.看对话。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白”“语”“对”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2.看句式对称
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特点断句。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
◎题型二、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意识
1.把文言文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剩余54%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