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礼仪 >> 四首牧童古诗,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
牧童生活在田野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的生活简单质朴、纯真无邪,不受尘世繁华与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成为了古代诗人们表达自然美、纯真人性和原始生命力的载体。
在本文的四首诗中,杜牧的《清明》以牧童指路的情景,揭示了生活中的希望与美好;雷震的《村晚》通过牧童的归返与笛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王维的《渭川田家》借牧童与老人的互动,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而《牧童》则直接以牧童为主角,描绘了他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些诗作共同绘制了一幅牧童在自然中自由生活的美丽画卷,反映了诗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淡泊态度。牧童不仅是自然的伙伴,也是诗人心中理想生活的象征。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以清明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雨绵绵、行人心绪凄凉的画面。诗中不仅传达了诗人在清明节不能回家扫墓时的孤独与哀愁,还通过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展现了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清明节连绵的细雨,给人以时间和气氛的背景。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表现了行人因雨天和节日的气氛而感到的沉重心情。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转换了诗人的视角,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了下文。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的动作和杏花村的春意,为这凄凉的旅途带来了一线生机。
整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通过对景与情的刻画,成功地传达了清明时节特有的情感和气氛。诗人杜牧以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世界。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首句“草满池塘水满陂”,通过“草满”和“水满”两个生动的细节,勾勒出池塘周围的繁茂景象,暗示着生机勃勃的季节特征。池塘四周绿草丛生,水面涨满,表现出乡村初夏或者春夏交接之际的丰润与安宁。
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诗意更为深邃。“山衔落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夕阳即将落山时,如同被远山含在口中慢慢下沉的景象,同时阳光映照在水面上形成涟漪,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和层次感,营造出一种温暖又略带一丝凉意的氛围。
第三句“牧童归去横牛背”,转向人物活动的描写,牧童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展现了乡村孩童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给人以质朴、纯真的感受。
最后一句“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随意吹奏短笛,无需固定曲调,显得随性自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活节奏,也传达出诗人对简单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的《渭川田家》是一首充满田园诗意的作品,描绘了唐代渭水两岸农村的宁静和谐景象。这首诗通过对初夏傍晚时分的自然和农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平静悠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忙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中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描绘了夕阳下村庄的宁静,牛羊归途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平和而温馨的氛围。接着,“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表现了老人对孙儿的牵挂,以及乡村生活的亲情和等待。而“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农事的繁忙。
最后,“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和“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两句,不仅描绘了农夫们辛勤劳作后的闲暇时光,也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闲逸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采用了朴素的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诗情画意。王维以其高超的写景技巧,将一个个平常的田家景象,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和谐的田园之中。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形象地描绘出辽阔平坦的原野上青草如茵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与生机勃勃,也侧面烘托出牧童生活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其次,“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巧妙地捕捉到牧童在晚风中吹奏短笛的情景,那若有若无的笛声随风飘荡,既显示了牧童生活的闲适与快乐,又透露出旷野中的寂静与悠远之美。
接下来,“归来饱饭黄昏后”一句,叙述了牧童在放牧一天后,于黄昏时分归家吃饭的情节,反映出牧童简朴而满足的生活状态,饱含着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与享受平凡生活的乐趣。
“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句,以牧童夜晚身披蓑衣躺卧在明亮月光下的画面收束全诗,这一幕既表现出牧童随性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特点,也寓含了诗人对于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牧童》一诗通过牧童与自然的亲近互动,生动展现了古代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同时寄寓了诗人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深深眷恋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