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祭悲远嫁清明涕送江边望管窥

发布时间:2018-12-8 18:19:44   点击数:

本文是“清明祭”主题周第七篇。“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金陵十二钗,唯探春判词中有“清明”二字,故以探春做主题周之结束篇。

作者

易孔剑

探春的判词为:

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今天只说“清明涕泣江边望”,有很多的红迷,当然也有部分红学专家,把这句话理解为:朝廷迫于外交压力,在清明节这天,送探春登船远嫁。但是,我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一、清明节这天嫁女,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传统祭祀节日,为逝者扫墓,烧纸、上香、招魂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二、中国传统,结婚嫁娶一定要选择黄道吉日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中国,不管是结婚,或者是嫁女,或者送女远嫁,哪有清明节这天办喜事的的?这是最不吉利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择吉习俗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相当广泛的文化蕴含,择选吉日其根本就是寻找、确定用事活动的适宜时空点,能充分的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由此之间的和谐关系所造成的适宜机遇,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吉祥如意的结果。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诗非常贴切的描述了清明这天人们的内心活动,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而“断魂”和“结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太不吉利了,就是一般的普通百姓,也不可能选在清明节这天办喜事。

三、公主结婚,会选在清明节这天吗?

从文本前80回暗示,探春远嫁,是和亲,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消除边疆的战鼓之声。既然和亲,代表的是国家,在远嫁之前,探春要被册封为公主的,只有公主才有资格和亲。

当然,探春是赵姨娘所生,名份上又是王夫人的“女儿”,但是,探春和亲,已不是贾府的事了,而是国家大事了,我们想想:一个公主出嫁,朝廷不选黄道吉日吗?朝廷会选在清明节这天出行吗?朝庭会在扫墓这天送女出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四、探春和亲,对方也要讲究黄道吉日

探春和亲,就是和对方的国王结婚,对男方来说,也是非常喜庆的日子,按传统说法,男方更应重视黄道吉日,中外皆然。

例如西方国家忌讳“13”这个数字,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西方人不可能选择“13”日结婚的。这就是文化传统。

两国硝烟不断,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两败俱伤,既然是和亲,说明两国都渴望消除边疆的战鼓之声,从外事礼节来说,男方没有理由不尊重女方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急于一天两天。另外,男方还要来人接亲,更要慎重选择黄道吉日出行,这是起码的传统和礼仪。

五、古代游子的清明节

《红楼梦》四十四回说:“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这是贾宝玉偷着出府、跑了好几十里地去祭奠金钏之后,黛玉暗中批评宝玉的一番话。

这里,暂且不议论看着一碗水哭去,是否能尽情,也不品评黛玉做法的另类(因为黛玉自己就是游子),单就“天下的水总归一源”来说,倒是深有道理的。

现代水文科学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循环,无休止地重复: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包括雨、雪、雹、霰等)、下渗、径流等过程。更替最快的是生物水,几个小时就能够穿膛过一趟。其次是大气水,8天;河川水,16天;土壤水,1年;沼泽,5年;湖泊,17年。比较缓慢的是深层地下水,年;高山冰川,年。非常慢的是海洋,需年;极地冰川和雪盖,需年。最缓慢的是永冻带的底冰,需年。尽管如此,相对于地球的历史(46亿年)来讲,1万年也不算太久。因此,地球上的水经常甚至频繁地在“互相掺和”。各种水体从组成来说,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从这一点来说,黛玉的话一点不假。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过去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对水来说,早就全球一家,难分彼此了。

中国古代传统,出门在外的游子,每逢清明节,都是到江边,对着家乡所在的方向,烧送纸钱,叩头遥拜,思念逝去的亲人。

六、探春的“清明涕送江边望”

探春的结局,就是远嫁,探春的风筝谜是这样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我们知道,探春的风筝谜就是谶语,风筝就是探春,以断线风筝暗示贾探春远嫁不归,而“游丝一断浑无力”,说的就是探春和亲,“游丝”就是“游子”,远嫁之后,与国家、与故乡、与亲人骨肉分离,探春只有每年的清明节,来到江边,对着祖国,烧送纸钱,叩头遥拜自已的祖先,思念祖国的亲人;也只有在这个时点,探春才能充分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探春出嫁后的生活常态。

探春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很明显,她不但不能亲自回到故乡扫墓,更不能见到健在的亲人,在这天哭泣,是探春表达痛苦心情的最合适方式:天天思念祖国,想回国看望故乡的亲人,但天各一方,永生不能相见……

下方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12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