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第14期双语bull通知公告
清
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放假通知
亲爱的老师、家长、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即,这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年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现将我校年清明节放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4月4日(星期六)清明节放假,4月5日(星期日)周末放假,4月6日(星期一)调休放假,共3天,周一网课暂停。
安全小贴士
为避免清明祭扫带来人员扎堆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让孩子居家期间过个安全、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温馨提示您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文明祭祀方式
鉴于目前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间,大力提倡"鲜花祭祀"、"居家追思"、"网络祭扫"等文明祭祀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而且远离林区,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2
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即将进入孩子溺水事故高风险期,希望家长切实承担起孩子的监护责任,在家教育孩子做到:不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3
持续开展居家安全教育
在孩子居家期间,加强用电安全教育,不随便触碰电器、电线和电源插座;教育孩子不攀爬阳台、围栏、围墙等建筑设施和其它危险场所。家长不在阳台、平顶等危险区域堆放椅子、垫子等垫脚物件。4
做好外出安全防护
教育小朋友在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少出门、不串门,确需出行的,要在家长的陪护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家长亦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私家车出行中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言传身教。5
继续做好防疫工作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继续教育引导和帮助孩子增强疫情防范意识,提高必要的防范能力,养成勤洗手、讲卫生、适当锻炼、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6
抓好节日教育契机
清明节是中国重大的传统的节日,祭祀先人和缅怀先烈都体现出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讲讲家族先人的故事,谈谈在本次疫情期间和病毒战斗的英雄事迹,这是一场关于爱和生命的切身教育!最后,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理性、绿色、安全的清明节假期!
清明习俗我知道
01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此时出外踏青,能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可利用苏醒之后的地气,及生机勃勃的旺木气场生旺自身运势。
02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03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04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网上祭扫致敬烈士
为响应居家隔离防控的号召,今年的清明节活动主要以网上祭扫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在此,离石区双语小学大队部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从即日起到4月10日,积极参加“致敬·清明祭英烈”网上祭扫活动,不参加聚集性祭扫活动,推行网上祭扫、文明祭奠,表达对英烈的哀思和敬仰。
1.输入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