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3 13:05:20 点击数: 次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这首诗极为通俗明白,也不着一难字,更不藏一典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表面看,这首诗似乎是表达清明时节人们的悲愁哀绪。细读此诗,怕不是这么简单。开篇两句,描写清明这一天,雨不大,但是很密:淅淅沥沥,纷纷扬扬。这个”纷纷“是让人乱纷纷。春雨绵绵,路上淋泞,烘托了冷清低沉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自然平添了行路之人的悲伤惆怅情绪;加上又是清明时节,这种气氛和情绪显得更加深重阴沉纷乱。所谓“断魂“,就是指这种低落、惆怅、沉重、悲伤的情绪。诗人也正赶路,提不起心情,自然而然,“行人”也包括了诗人自己。杜牧画应是意气风发潇酒俊朗,非此老琐这两句用春雨之景烘托气氛,似乎给全诗奠定了一个伤感的基调。读到此,心情自然一阵沉重,哀伤之情弥漫于心。读到“借问酒家何处有”时,感觉诗意一转,情绪一顿。那看官们会问:清明时节,不正是烧香扫墓的时候吗,诗人找个地方喝酒,岂不是有点奇怪吗?到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情绪进一步上扬,感觉诗人还真是想找个地方喝酒。诗人的落笔与“清明”这个节气、与开篇两句的气氛大为不同。这首诗以清明时节特有的天气入笔,却以“遥指杏花村”结句,诗笔一扬,情绪顿变。行人心情沉重,行色匆匆,细雨纷纷,天气阴沉,到这时牧童一答一指,让此情此境一下亮了起来,心情似乎有所好转。全诗意思和情调在此已然显得明朗,由前面低落的情绪转到亮色,诗人的喜悦、期待自然流露。看来,诗人写这首诗的旨趣就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清明愁绪,这个关键点就在结句的“杏花村”上。这个村在南朝时期,就以“金陵春”这一上等佳酿出名,被誉为“一地之长,一方之秀”,可见此酒名扬天下。当时就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的说法:凡是经过此地的,无不进村畅饮,往往酩醉而归。明代陈文述《金陵历代名胜志》中就提到这杏花村是“杜牧沽酒处”:“江南春雨梦无垠,沽酒旗亭白下门,一自樊川题句后,至今人说杏花村。”所谓“樊川题句”就是指这首《清明》,此村因为杜牧这首而更加出名。根据《江南通志》记载:公元年,31岁的杜牧当时担任池州刺史(可比现在厅官的权力大多了),由宣州到扬州淮南节度使府,经过当时的江宁(南京),而写下了此诗。清明这天,诗人一路走来,春雨霖霖,心情和路上行人一样,“断魂”难销,也有些疲惫劳累,自然想找个地方喝点酒,暖暖身,提提神,歇歇脚。当发现前面就是那以生产佳酿“金陵春”的“杏花村”,心情自然好转,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全诗的气氛在最后一句就一下提振起来,显得明亮起来,感情也由前面的低落到这里变得有点激动,有点兴奋,前面的沉闷惆怅之气到此便几乎一扫而空。一“遥”字,不是指路途多么遥远,而是衬托了诗人听到牧童所语后出乎意料的惊喜、激动、急切:前面竟然就是有名扬天下的佳酿,将可一品,岂不美哉!而这一动作又由一牧童发出来,牧童的真诚可趣,亦自蕴其中。可见,诗人是一个颇具性情中的一个人。这首诗前两句用语清新,后两句则是于清新中有俊逸之气,这正是樊川诗的一大特色。同时,杏花村不单以酒名扬天下,还以杏花出名。这个地方位于现在南京城西南角(现已城楼拥挤),自古杏花很多。宋代杨万里曾有“乌衣西面杏花开”之句。明代《江宁县志》载:家家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影如画”。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也有很多文献记载此处杏花颇多,也有很多予以描写的诗词。清代陈作仪就把杏花村列入其所著之《金陵四十八景册页》,称为“杏村沽酒”。这个时候喝酒,也是不违习俗的。清明节在古代是一个大节日,这一天,几千年来,活动内容不断充实。有寒食、修褉(女人出屋到郊外洗衣,男人饮酒赋诗)、秋千、踏青、拔河、祭祖、放风筝、马球、蹴鞠等,其中祭祖在唐代才进入清明节。现在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在扫墓之外,去郊游、旅游,是自古都有的习俗。此时,春寒未尽,春意渐浓,杏花盛开。杜牧在这一天,可能是刚好经过,也可能是游览金陵的时候去杏花村,雨中前行,不曾想有美酒可饮,有杏花可赏,心情向好,可以想见。古代诗歌往往在结尾显其旨趣,本诗结尾虽然不显其志,”杏花村“三字已是差人向往,耐人寻味,旨趣自蕴其中。所以《清明》这首诗,其主旨不在清明的悲伤情绪,而在表达诗人对路遇杏花村而感到出乎意料之外的一点惊喜、激动和期待。各位看官,你们对这样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jrqy/171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