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非遗文化岁时节庆系列之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
节气意义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独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节日起源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饥寒难耐之际,有一随臣介子推割股肉给重耳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当上国王,即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他大封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当下令找寻介子推时,发现他早已带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竟采纳臣下建议,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未见其影,发现时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活活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此日要禁火寒食并将这一日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莆仙习俗
莆仙各地一到清明节,凡在异乡者都要尽量回乡祭祖扫墓。清明节,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麯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这种清明龟是用粉皮包馅,但要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其色淡黑、质韧、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粿品。清明节那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祭奠。祭奠前,一般先为坟墓除草添土,整修墓地,然后摆上供品,子孙同拜,以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祭奠后,又把没有点燃的香和纸钱用土块压在坟头上,以示主人祭奠已毕。祭奠回家时,每人带回一束绿叶青枝(柳条或松柏),象征子孙发达、枝荣叶茂。除此之外,现不少学校、机关等单位也组织学生、干部扫祭烈士墓,纪念碑,以缅怀先烈,激励斗志。
在莆仙民间,除了清明节扫墓外,有些地方还约定俗成地将重阳节和冬至节当作祭墓的日子。因为重阳节是敬老节,冬至是团圆节,莆仙百姓在这两个节日祭墓,其意在怀念先辈祖宗,盼望合家团圆。
清明诗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文编/林惠群
责编/黄雨深
出品:莆田市非遗保护中心
白癜风可以医治吗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