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食俗 >> 清明节专稿:清明节诗话
清明节专稿:清明节诗话
点击品读时刻免费定阅
?原创/文:张兴德「品读时刻」专栏作者
在每一年的四月5日左右,是中国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它同时又是中国除春节以外的5大民俗传统节日之一(其他为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作为反应气候变化的节气,它是农民春种的开始。不同地区的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种小麦,谷雨种大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来临,植树造林”等等。
作为民俗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祭祀先人上坟扫墓的统一活动日。这后一风俗其来源传说有多种,较普遍的说法据说是为了记念年龄时期的介子推。介子推保护晋公子流亡异国,困难时乃至割下自己的腿肉给重耳疗饥。重耳复国后成为晋文公,照功行赏,开始却把介子推给忘了,他愤而离开,躲入绵山。晋文公知道了很后悔,屡次请他出山而不果,就用烧山的办法想逼其出山给予受爵封侯,他却紧抱柳树焚身而死。事情产生在清明的前一天,人们为了记念他,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生火做饭食冷食。因此又被称寒食节。第二天清明则为他扫墓祭祀,后来发展为同时祭奠自己家的先人。
由于清明节这“一身二任”,因此,清明期间人们活动丰富多彩,不唯一祭祀扫墓的活动,由于这时候天气转暖,古代还有关于“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的活动记载。因此,关于咏清明的诗不但多而且内涵也丰富。留下了许多佳篇名句。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诗: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这里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顽耍的事。“蹴鞠”,就是踢皮球。唐人韦庄则描述了荡秋千: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
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
荡秋千,原称“荡千秋”,听说,其俗最早为北方的山戎族所创,后来传入中原,由于汉武帝时以“千秋万寿”作为祝寿之辞,以后为了避讳便改称“秋千”。这类风俗当年流传很广。杜甫晚年在长沙曾写《清明》诗二首,诗中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
唐代羊士谔的《清明》诗则写了“折柳”: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
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
这首诗就象一幅写意画,描写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形。“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史料记载,踏青之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兴起了。
同为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诗则又不同: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僻穗,鸡骇乍开笼。
拓弹何人发,黄鸸隔故宫.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桃欢李笑,百花争妍,到处充满勃勃生机的一派清新明丽的景象。
宋朝诗人李弥大:
蒙蒙细雨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
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
这里,为我们编织了1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清明时节了,看那拱破松软的泥土刚长出的嫩草,就不由使人想到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着春雨绽放的鲜花,恍如正等待着勤劳酿蜜的蜂儿来吸吮呢。
宋朝另外一位诗人吴惟信作者笔下的清明一样是一派鸟语花香: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理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诗中的着眼点则是农村田野的自然风景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一望无垠的田野,在高处坡地的大麦、小麦已一片青绿,同远山融为一色,而低处的水田尚未到插秧时节,处于“农闲”空隙的农民,在一片桃杏满村的农村欢乐的踏歌、打鼓庆清明。这和城里游人的折柳、“蹴鞠”、荡秋千又别有一番风光。
上述这些诗多是描述清明前后踏青春游的风俗民俗,也有些诗则是描述人生旅途的风雨际遇或思考,意境又不一样。
例如,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清明诗。本来清明佳节是家人团圆活动的日子,可作者笔下的“行人”,却孤身一人行走在细雨微风中,给人以人在旅途的中的一种艰苦、孤独和期待,同时又隐含有一种“希望在前”的乐观豁达精神。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1幅图画,情景交融,因此有一读再读的艺术魅力。
杜甫晚年在长沙写了《清明》二首则表现了诗人晚年多病(偏瘫耳聋),孤舟漂泊的凄苦生活,其一曰:
此身飄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淚,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踟將雛遠,万里鞦韆習俗同。
風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一样,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生于乱离之世,他的《清明节一日》正是这个时代的反应,写得很是感人: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雪,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被成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王维有首《寒食汜上作》: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诗人借寒食为题,触景生情,反应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宋朝大文豪苏轼在《东栏梨花》的诗里则写出对人生的思考: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
面对美好的时光,却想到人生几何,这同他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思想一脉相承。
同苏轼为好友的黄庭坚的《清明》诗,独见诗人对人生死的感叹: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笑对人生,安然面对生死,道出既然活着就要有铮铮铁骨,不甘与世俗沉浮,彰显出诗人的1腔傲然之气。
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里写道: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旷野纸钱飞,古墓春草绿。”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极为简洁的记叙了这一天的人们的真实活动。
在今天有些地方迷信风气盛行、丧葬祭奠之风奢糜的时候,我们读读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是颇有意思的: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胡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当前,1到清明到处给死人烧纸,不但污染环境,其实还是一种封建迷信风气。距今8九百年前的这位作者明显是不相信鬼神之类的传说,表现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1句“夜归儿女笑灯前”“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把人们祭祀活动的本质揭穿尽净。高翥认为人应珍惜生命,享受人生,而子女也应在父母生时多尽孝心,否则再隆重祭奠也形同虚设。面对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这类无神论思想,我们今天一些人不该汗颜吗?
清明节至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了。随着时期的前进,关于清明节的诗文自有新的内涵。革命家、诗人笔下的关于清明节诗词,则别有一番战役豪情。
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诗人秋瑾女烈士,年轻时在清明节,写了两首诗,其一为:
独对春光抱闷思,夕阳芳草断肠时。
愁城十丈坚难破,清酒三杯醉不辞。
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作书痴。
污流纵处身原洁,合把前生拟水芝。
“诗言志”“歌咏言”。面对大好春光,作者却愁肠百结,但是这类“愁”并不是为己。她表示,身处腐朽黑暗的社会,自己不但要象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而且为了革命情愿轻金尚侠,写诗著文,宣扬革命,在所不辞。这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襟怀和高贵品质。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年的清明节写了一首诗《清明节车过嘉兴烟雨楼》: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朴实无华的语言,深沉缅怀的情感,不由使我们想起那嘉兴湖畔星星之火的小船而感慨万端。
年清明节,郭沫若为张家口革命烈士纪念塔作诗1首:
烈士丰碑何巍峨,空中荡漾红旗歌。
长垂塞上风云古,“民族精英”永不磨.
永久不忘和歌颂为革命而勇敢献身的先烈,我们共产党人应当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如果忘记,那就意味着背叛!
年清明节,北京天安门英雄纪念碑前,人们写了很多反对“四人帮”的诗,其中有一首是改写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流传颇广:
清明时节泪纷纭,谁人广场不动情?
借问英魂今何在?俯首碑前唤亲人!
杜牧的《清明》诗曾被许多人“恶弄”“趣弄”,这首则是对杜诗的“庄严的借用,滴血的修改”。它表达了亿万人的心声,当时哄动一时,流传甚广,颇有一定的思想艺术价值。
*张兴德:「品读时刻」专栏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会员。
合作交换
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有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