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17 12:31:21 点击数: 次
文|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5分钟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时简直就像是小学生,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死亡教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接妹妹放学的时候,她一直在念这首古诗。没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学校已经开始带孩子们开展各种清明节的活动。碰到楼下幼儿园放学的小朋友们,他们手里也都拿着和清明节有关的小手工。我不禁在想,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清明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妈妈,什么是清明节?”一提到清明节,相信大家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死”这个字。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清明无疑意味着追思哀悼,心情沉重。如果孩子问你:“妈妈,什么是清明节?”你准备怎么回答呢?我把这个疑问发给闺蜜,她说自己正在给8岁的儿子解答这个问题。本来是老师要求孩子回家和家长讨论如何能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结果儿子突然问:“妈妈,清明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吗?”这一下让闺蜜不知如何回答,她认真思考后,和孩子说了下面的话:首先,清明在我国24节气中,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那么作为节日来说,它和春节、中秋、端午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目的是为了寄托哀思,让人们悼念逝去的人,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沉重。但作为节气来说,清明时节恰逢春季,万物复苏,也会给人带来生机和希望。最后闺蜜总结道:每到清明时,我们在悼念故人的同时,也会燃起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向往。听完闺蜜给孩子的解释,我觉得这是我听过关于清明节最好的回答了。但闺蜜之后说:“虽然解释清楚了清明节的含义,可如果孩子刨根问底的问生死问题,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确实,正如白岩松所说,当我们面对死亡教育时,就像一个小学生。甚至有人会异常抵触和孩子谈生死,我有位朋友就是这样的典型。抵触和孩子谈生死,是因为父母害怕朋友欢欢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去年已经90岁高龄的老太太离开了人世。这对于欢欢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至今都接受不了奶奶离开的事实。欢欢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太奶奶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至亲之人。而在奶奶去世的当天,她马上就把孩子送回了娘家,说不想让女儿经历这些。老太太入土为安,欢欢把女儿接回来后,孩子问:“太奶奶是死了吗?”她都不让孩子继续问下去。在欢欢看来,“死”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她认为孩子也无法接受,所以极尽可能地想要避开这个话题。然而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这样一味地逃避,它们就不存在了吗?对于孩子而言,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表述。如果父母无法和孩子正面谈生死,是因为自己惧怕面对死亡和病痛,并非是保护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因为害怕糟糕的事情发生,所以就会选择逃避它,不谈论它。但有一种想象叫黑色想象,它像是一个友好的忠告,提醒我们即使有糟糕的事情发生,也能做好应对的准备,而逃避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糟糕和难以进行。Tips:父母能克服自己内心的抵触,面对孩子时,方能坦然自若的解释何为“生死”。生命教育正当时,别轻易错过记得哥哥三四岁的时候,有天突然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你就死了。”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先生马上呵斥道:“怎么说话呢!”本来笑嘻嘻的哥哥一下被爸爸的严厉吓住了,委屈地想哭。先生继续补充道:“‘死’是很不好的词,以后不许说。”哥哥马上跑到我的怀里,把头深深地埋起来,我听到他说:“妈妈,死不就是变成化石了吗?”原来他想起在地质博物馆参观时,恐龙死了就变成化石的事情,才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三四岁的孩子能知道什么是“死”呢?他们有时候的口不择言,可能只是在学习使用新鲜词汇而已。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谈及生死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方法。1)、对于三岁以内的孩子: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身边常见的事物来认知生死。比如树叶有四季轮回,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枯黄,冬天掉落,这就是树叶的“生死”;小动物的生命轮回,小鱼、小鸟、小猫、小狗等也都会经历生死。2)、对于四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对于人的生死会更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ipischool.com/jrss/168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