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食俗 >> 应以清明之心,给孩子一个可期许的未来
?大漠行讀書会,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至所有家人,我们一起同行。。。
我推广读经教育已经十几年了,我都在外面说,我讲过一千场演讲,今天是第一千零一场,今天也这样讲,也是一千零一场,反正每次都一千零一场。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纳闷,就好像别人也对我很纳闷一样。别人对我的纳闷是,你在这个时代,这样跑来跑去,讲跟这个时代很不一样的教育理论,讲了这么久,你到底会不会累,看起来好像不累,你为什么不累?——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很纳闷。那我对一般人也很纳闷,为什么到现在还不知道要叫孩子读经,知道了为什么不实践,实践了为什么不愉快的做下去,我也觉得很纳闷。本来,天地间的道理就一个,何必讲呢?假如我所说的只是我的道理,那应该不是道理,因为天地间的道理只有一个,假如有我的道理,那一定有你的道理,他的道理,那样道理就很多,大家都有道理,谁听谁的呢?也不一定要谁听谁的,只要每个人都有他的道理,只要有这一点,天下就大乱了。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说每个人都只能有一种想法有一种做法,是不是这样呢?这样也会有人认为很可怕,尤其当这种想法、这种做法,如果来自于一个有势力的人,那就很可怕。甚至只是来自一个有学问的人,那也不一定是对的,因为他很有学问啊,他有口才啊,乃至于他有热情啊,他有爱心啊,他能感动人啊,他能说服人啊,如果天下是因为被感动被说服而去遵从一个道理,我觉得这好像也有问题。所以老子说“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某一种美是美,老子说这就不美了,都知道怎样做是善,那就是不善了。这句话也很奇怪,美就是美,应该大家都知道美是好的,善就是善,大家都知道善有什幺不好呢?其实老子的哲学里面,有一点特质,这一点特质就是,一般百姓被某一种学术,某一种思想,或是某一种力量而引导成——他只能这样看,大家都同一个做法——从这里说不善不美。善跟美,如果是道理,它应该是客观的——善就是善,美就是美。一个东西美,一个事情善,应该是天下人都知道他美,都知道他善。那幺,这是怎幺知道的呢?是每一个人自己知道的,自己决定的。如果这样,每一个人所知道的都一样,每一个人所决定的都一样,这样就不是一言堂,这样就不是被吸引,或是被激励、被感动。即使被感动、被激励、被吸引,那也是自己明白、自己决定的。所以凡是被感动被吸引被激励,乃至于被逼迫,像这样不自由的状况下,你去做任何事,纵使做对了,老子都要批评你。假如你做对了事,但,并不是出于自己明白的决定,那么,天地间就还有遗憾。如果天地的道理,非常的深远,不容易了解,我们或许只能够望着它兴叹,因为看都看不到。于是一般人只好听别人看别人的——大家都在做,于是跟着做,或是有些人很有能力或是很有热情,被他所感动,于是就跟着他做一辈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自己还是一片的渺茫。如果这样,这个人其实内心是不安的,不愉快的,这个世界要走向哪里,是很可疑惑的。所以人生在世,最幸福的是,做自己所愿意做的事。现在整个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做教育——其实从有人类开始,就在做教育——也有一个相当类似很好的现象,就是,我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所办的教育都差不多,好像很一致,他们所遵守的教育理论,有一种所谓世界主流,依照这种理论所开发出的教材也都差不多,这样是否说明,人类已经把握到最高道理了呢?一般人往往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时代所做的,衆人所做的,乃至于整个世界所做的,我们现在要有一个清楚的意识,就是,那不一定是对的,那不一定就是最高的道理。每个人每个时刻对每件事,随时都应该有这种警惕,他的心才是活的,他才可以从任何事件中跳离出来去思考——这是最高的道理吗?这是我所要遵从的道理吗?那么如果照刚才所说的,一个人不可以糊涂,随时要保持清明,遇到道理要思考,遇到事情要思考。而道理有小道理有大道理,有比较底的道理,有比较高层次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能够这样在自己心中琢磨,那么人的心灵都是本来清凈的,本来明白的,只是愿意不愿意这样做。我想我们每个人如果要有所长进,有的人说要做脩行,我看这就是长进,这就是脩行——看看现在所知道的道理,有没有更大的,有没有更高的,可以扩充可以提升。现在讲的不是别人,好像在讲我自己,如果你刚才这样想,就了不起。所以要检查自己的心灵,是活着呢,还是已经死掉了呢。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心灵死掉了,那是最可悲哀的事,那幺要检查自己的心灵是还活着呢,是已经死掉了呢,非常简单,立刻可以检验,随时可以检验,就是有没有自以为是,遇到跟自己不同的意见,有没有第一个念头就想要防卫自己,想要觝挡别人,还是心胸开朗,能够接受不同意见,接受新的观念,更进一步的是,把自己的清明的心拿出来,出能够辨别是我的道理对,他的道理对。所谓对不对,不是很多人这样讲就叫对,不是我的老师这样讲叫作对,甚至不是圣人这样讲就是对,乃是你认为,他的道理比较大,他的道理比较高,他可以包涵我的道理,所以道理的广大跟高明,他是客观可以比较出的,不是主观认定而已。不是主观感觉比较高就比较高,是客观上他真的高。不是你认为大就大,在客观上就是大,这个在哲学上,就叫作“融贯的理论”。本来一个人想出一个道理,没有人故意要想错道理,故意说我这是错的,所以我要这个道理,没有人会这样的,除非丧心病狂的人,除非是故意要跟人吵架,要不然每个人想出的道理,都多多少少有道理的成分。何况,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或是整个人类,那些高明的人所说的道理呢,何况整个世界它大体都遵从某一个道理呢,那都是相当可敬畏的。所以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纵使不是圣人,一些有名的人物,都应该敬畏,乃至于小人物,也应该敬畏,我们身边的人,他假如讲话有道理,也都应该敬畏。不过你发现他的道理跟你一样,千万不要就很高兴,可能你们两个人是臭气相投;假如他跟你不一样,第一个念头千万不要觉得又遇到敌人,不要先把对方视为敌人,而是要有公天下之心。如果这样,这个人就时刻在进步,一个进步的生命,是可喜可悦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生命靠自己去反省,自己跟自己比较,自己想一个道理,自己又可以想这个道理之外,或者道理的对面是不是也有道理,就像一个人自己跟自己下棋,自己跟自己格斗一样,这种人进步最快。如果自己都这样做还没有达到最高成就、最高的清明,那就要靠别人。靠哪些人呢?孔子说,“德不顾,必有邻”,你的现实上的邻居,还有呢,从古以来的,在很远的千里之外的,这些有见识的人,都是我们可以取法的源头。如果能够这样,这个人就是精进不已,你求到的最高道理,按照它去实践,你自己会“心安”,因为它是“理得”,要不然都是迷迷糊糊,都是浪生浪死,你如何生存,你为什幺要做这些事,统统不能自知自明。每一个人按照他自己所知道的,现在加上一句话,每一个人按照他当时所知道的去做,就已经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但是一个人尽心尽力都还可以随时再更加的尽心尽力,所以尽心尽力永远到不了尽头,永远尽不了尽头而已经尽心尽力了,这叫作“尽而不尽,不尽而尽”。一个人这样做人做事,他是一个诚恳的人,一个诚恳的人诚恳到他真的竭尽所能,这个人不仅是君子,乃至于我们可以说他是圣贤。
如果认为依照道理去做事情就没有阻碍,事事顺利,那是妄想,不仅仅教育是这样,一切都是这样——你对人诚恳,人家就一定对你诚恳吗?妄想。你依照道理做事,这个社会就被你转变吗?妄想。甚至连很亲密的人,比如说夫妻,你依照做丈夫的道理做丈夫,难道妻子就没有抱怨了吗?妻子做好了妻子,丈夫难道就很珍惜疼爱你吗?妄想。你要知道这是妄想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还好,人间并没有这幺可怕,并没有说,你做得越诚意,对方越挑剔,并没有这样。只有你做得越诚意,和谐的可能性更大。所谓更大,并不保证永远和谐,事事如意,只是它有改善,人生只能求的最大得改善。如果它不改善怎幺办?就那一句,缺憾还诸天地,命啊!那就认命了吗?也不是,而是在尽可能的努力中渐渐求其改善。所以你的孩子要读经,你知道读经是道理,可能家里人也并不一定都赞成,如果今天你知道了如何了解道理,甚至知道怎幺去说明道理,也不一定对方就会听。这就是事情上的阻碍,所以要“事无碍”。事无碍不是什幺事情都没有,而是在实践上你要放宽一点,知道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遇到复杂的事情不要恐慌,不要抱怨,这样就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
我推广读经,从头到尾,从为什幺要这样来教育,一步步怎幺做,我们应该可以有什幺样的远景愿景可以追求,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刻我都希望能够依照道理来思考。而果然,这样一路走过来,凡是我们所做的,我们认为道理对了,而且随时准备脩整我们的道理,结果我们所表现的事情,也是一步一步的开展。开展不算我们的成功,这本来就如此,假如遇到困难,我们都知道,要以最大的诚意来化解,我们期待他可以化解,假如不能化解,我们只好再等待。我们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也希望让孩子读经的家长,时时刻刻随时保持这种清明的心,你就真的可以安心。所以我所说的,并没有高深,也没有新的讲法,我都认为从早就这样讲。自己求清明,一方面对人,我们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糊涂,我们要知道理无碍之外,事无碍,事情的曲折艰难,有人不愿意接受,有人有许多质疑,甚至你个人有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遭遇,那都是意料中的事,所以有些家长问我说,我的孩子越来越没有兴趣读经怎幺办,我说恭喜你,你的孩子很正常。(笑)只有这样讲啊,但是你去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让他来有兴趣。...就着“理”看,“理”是清明的,就着“事”看,“事”是复杂的,“理”“事”合起来看,这是本来天地间就如此,理想跟现实的渐渐走近——不是理想走近现实,而是理想提升现实,让现实渐渐接近理想。接近到哪里?那是你的命。
我们培养孩子,就是要让他知道人生的理想,要让他认识世俗的艰难,在艰难中保持理想,以理想化除艰难。纵使艰难永远不得化解,但是人生理想依然是千秋千世,永不止息。祝福你的孩子是这种孩子。不过,你要孩子是这种孩子,首先家长要有这种眼光,相信所有办读经学校的这些老师都大体上具备了这种眼光,如果没有,我希望他有,但是家长也要互相勉励,大家都有这种眼光,我们孩子就有福气了。而且这种福气不仅是他天生带来的,我们还要增加他的福气,老师增加他的福气,家长增加他的福气,他的福气得到最大的增长,这也是他来这一辈子所期待的!我们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失望了!
——选自《给读经家庭一个可期许的未来》大漠行讀書會--鄂尔多斯--公益讀書會---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爱讀经教材
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