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各地之采茶习俗

发布时间:2016-11-23 10:11:21   点击数:
事茶淳俗

文/余悦

古往今来,采茶都颇有讲究:宋朝时特别注重采茶嫩度,茶农多采“毛尖”、芽茶以卖高价,叫“争价不争斤”。到了清朝,则讲究老、嫩分类,茶农注重老茶、嫩茶分采、分放。茶叶须在一芽3-5叶时采摘,采早了芽头小,产量不高;采迟了芽茶变老,降低质量,故茶谚云:“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近十几年来,则全面讲究采茶技术,既讲采摘速度,又讲采摘质量,还要注重保护茶树。各地采茶都以女性为主,妇女心灵手巧,多数能双手同时采茶,技艺高者日采鲜茶上百斤。因地域不同,各产茶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采茶习俗。

宋代闽北等地每逢采茶时节,往往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当时采茶仅在清晨日出之前,认为茶叶上仍带夜露时采摘,质量最优,“须是清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晞,茶芽斯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人们认为早上露水未干,茶芽肥润;太阳出来后茶芽受阳气所侵,茶内的膏汁内耗,清水洗后叶张颜色不够鲜亮。采茶时,断茶用指甲,而不得用手指,因为手指多温,茶芽受汗气熏渍不鲜洁,指甲可以速断而不揉。为了避免茶芽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采茶时,每人身上背一木桶,木桶装有清洁的泉水,茶芽摘下后,就放入木桶内浸泡。

碧螺春是我国传统名茶,茶树多种植在枇杷、杨梅、柑桔等果树之间。每年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茶女经过沐浴更衣后,在清晨时分成群结队来到茶园采茶。采摘的嫩叶的背面密生葺毛,葺毛越多,茶叶越嫩,质量也就越优。采摘碧螺要求很高,须是一芽一叶初展,且长不过盈寸,如采摘迟了,芽叶长大了,则制成的茶就形差味淡。采摘回来的鲜茶叶,要选长短一致,大小均匀,除去杂质,还要用湿布盖好,保持湿润。碧螺春茶之所以味道醇厚,养气颐神,据传说,是因为采茶姑娘用会唱歌的嘴把茶树上的嫩芽含下来,姑娘的元气都凝聚在茶叶上。又传说,采茶十分讲究,不仅只采最嫩的,而且采茶前要到河里洗澡,穿干净的衣服;采茶不用篮子装,而是塞在怀里,这样茶叶就会有着淡淡的乳香。当然,这些只是美丽的传说。

南京钟山之巅产茶,常笼罩在云雾中,其境人迹罕至。山中有白云寺,春日采茶,僧必于云雾朦胧时摘取,茶叶泡于盏内,自分三层,氤氲起云雾之状。若日出雾散时采之便不行了,故每年所得甚少。看来,采茶习俗的形成是为了确保茶质的优异。

采摘西湖龙井茶十分讲究季节。俗话说:“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清明前采的茶为上春采,又称“明前茶”,因其嫩芽初绽,似同莲心,故又称“莲心”,这是龙井茶中的珍品。谷雨前采的茶称二春茶,因茶柄已发一事,其貌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称为“旗枪”。清代乾隆皇帝曾在杭州观看茶民采制龙井芽茶,作《观采茶作歌》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火前,即明前,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火前茶指的就是明前茶。茶乡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习俗。妇女心灵手巧,适合采茶。男人身强力壮,宜炒茶。

湖南关于摘茶有着许多讲究,关于采集的谚语有:“雨天有晴叶,晴天有鲜叶。”意思是茶叶在雨天抗长势,应晴天采摘。“三年老不了爷,一个隔夜老了茶。”说的是采摘茶叶要趁时间,茶叶极容易老。关于采摘的技巧有:“采茶莫乱抓,一枝三四芽”;“先采头茶留个墩,二茶每枝发一捆”;“二茶应该留个边,三茶每蔸发一巅”;“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没人摘”;“头茶无风香十里,晚茶有风十里香”。

在湖北五峰山,村村皆有茶坡,盛产茶叶。当地采茶分三季,春茶采清明谷雨,夏茶采小满,秋茶采白露。在清明节前后,便进入采茶季节,这时全村男女老少集体出动,在黎明时便开始采摘,直到日落方归。此时,出嫁女、读书娃都要回家“抢茶”。采摘中,三五成群的茶姑和茶妇喊着“穿号子”以活跃气氛,鼓励大家努力采茶。在合作社时期,采摘好的茶叶均由强壮男子背到大队茶场卖钱,再按工分分钱。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各家分得自己的茶山,采摘茶叶时乡邻间相互打“转工”。茶乡妇女于谷雨节清晨采取带露的茶尖,名为“谷雨茶”,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产于陕西镇巴县的秦巴雾毫,汤色碧绿鲜美,气味芬芳香郁,又叫“口含茶”,因采茶姑娘每采下一片嫩茶尖,都要含在口内用唾液浸泡10余秒钟,然后才取出晾晒杀青,因此得名。相传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常到依山傍水的茶镇喝茶议事,喝的就是这种茶。有诗赞曰:“秦巴毛尖胜毛峰,生在巴山云雾中。村姑巧采妙焙制,色绿香高味醇浓。”秦巴雾毫以采摘时间分为明前茶、明茶、雨前茶、雨茶四个档次,采摘时间越早,茶越名贵。

江西是全国闻名的茶叶产地,全省各县都产茶叶,浮梁、武宁、婺源、修水都是历史悠久的名茶产区。江西采茶,一年三次:春茶采于谷雨前后,夏茶采于小满芒种之间,秋茶采于八、九月。每到采茶季节,尤其是采春茶时,茶农皆举家出动,起早摸黑地突击采摘。春、夏、秋三季茶叶各有千秋,婺源等地有“春茶甜、夏茶苦、秋茶味道赛过酒”的说法。但由于秋茶产量太低,茶农往往不愿采,因而出现“秋茶虽好无人采”的现象。茶农采茶时爱唱茶歌,有姐妹齐唱,有男女唱和,气氛非常活跃。修水茶农概括的采茶要诀是:“采得快,采得好,留鱼叶不捡脚,老茶嫩茶分采分放,幼龄茶树注重养蓬”。江西茶叶科研部门还总结出采面养底,采大养小,采中养侧,采密养稀的“五采五养”法,已在全省各茶区普遍推广,习以为俗。

三峡地区的茶农在采茶时有蓄“阳茶蕻子”的习俗,蓄“阳茶蕻子”也叫“蓄顶”,作法是将茶树顶部生长最旺盛的茶芽留着不采,只采顶芽以下的侧芽,这样“蓄顶”使得茶树越长越高,以致于到后来人们要爬到茶树上采茶,甚至不得不“伐而掇之”。这种采摘习俗与当地人认为“树是不能断尖的”、“不能压树头”的习俗有关。(龚永新《三峡民间茶俗杂谈》)

安徽西部在汉代就有茶树的栽培了,产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大黄茶等诸多名茶。皖西地区盛产茶,茶叶生产是重要农事,过了清明节,便开始了采茶时节。当地俗谚云:“假忙除夕夜,真忙采茶叶。”形容出采茶忙碌的景象。皖西采乡采茶人多为女性,采茶讲究眼明手快,一个采茶能手一天可采茶达上百斤。“下田会栽秧,上山能采茶。”这是皖西茶乡人评价女性是否能干的一条重要标准。每到采茶季节,还要通过亲朋好友从外地雇请一些采茶女工。她们三五成群,结伴而来,带着欢声笑语,走进了茶乡。有些采茶姑娘还和小伙子互对茶歌,在碧绿的茶园里,洋溢着青春活泼的气息。茶歌点缀着多情的春天,也点燃了青年们的爱情。这些采茶歌欢快悠扬,如:

(男)大别山上云雾罩;

(女)茶棵青青是我们的宝;

(男)妹子背箩溪边忙;

(女)哥哥攀爬半山腰;

(男)妹妹呀,你的歌儿唱得好,可别嫩黄牙丢了;

(女)哥哥呀,高山采茶要心细手快,脚跟可要站得牢。

(关传友《皖西地区的茶俗》,《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32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

悦读茶书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欢迎







































北京白癜风费用大概多少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ss/22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