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以小米之名下
得之则安
不得则危
中篇讲到蔚县常平仓
为蔚县储了
六百年小米
下篇自然该尝尝小米的滋味
国君侯相、教授农夫、诗人或富家子……
你愿与谁同尝呢?
趁小米下锅的功夫
慢慢看
慢慢挑
▼
食
米粮川
中国毫米等降水量线,贴着蔚县北界划过,干旱只在一步之遥。▼
红点为蔚县位置示意。
素材来自:《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科学出版社,年
制图:不觉晓
幸有壶流河蜿蜒而来——这条桑干河最大的支流,贯穿蔚县全境,几千年来灌溉谷黍无数。七十年代修建的壶流河水库,年起,又将河水源源输向北京——这座京西的“米粮川”,从米粮到川流,养育的何止一方人。▼
日落时分,壶流河水库。
图片来自:不觉晓
普遍干冷的北方塞外,三山环抱、一河润泽的平川盆地,确是福田。加之北纬39度的四季分明、高海拔带来的光照充足、悬殊的昼夜温差……一年一收的谷子,自然天赋香甜,滋养气血。▼
蔚县地形示意图
制图:不觉晓
食谷生
人人都知道,黛玉气血最弱。入秋又嗽得厉害了些,宝钗去看她,劝道:
“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
——《红楼梦·第四十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宝钗不会像宝玉那样杜撰了哄人;那她这“古人说”是哪儿来的呢?《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百零五卷
图片来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钦定四库全书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这是仓公自述经手的病例:按常规只有五日可活的阳虚侯相赵章,竟活过了十日,原因就是他素日爱喝粥,五脏贮藏的精气强到可抵挡绝症,延长生命。
那,赵章平时喝的是小米粥吗?别猜,找线索。
扁鹊的继承者,西汉名医仓公,姓淳于,名意,今山东临淄人,曾主管齐国——西汉封国之一——的太仓,故世尊之为“仓公”。▼
(传)唐甘伯宗淳于意像。
收录于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木版画。
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当时齐国应以小米为主食。临淄西汉齐王墓陪葬坑出土的铜壶、钫(音“方”)、罍(音“雷”)等,多有“上米”“下米”等铭文,表示所装小米质量不同。汉代“事死如事生”,可知齐王生前多食小米。▼
西汉齐王墓部分出土铜器铭文拓片
图片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
《考古学报》年第2期
太仓,即西汉的国家粮仓,所贮也以小米为主:
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
西汉时已有稻、麦,但就当时全国粮产情况来说,稻的产量远不及谷麦与豆。有关稻的出土文物,也都会特别标明“稻米”“白米”等字,可见特殊。既然举国以小米为主食,仓公的病人赵章,平时常喝的自然也是小米粥。
其实,西汉全国的老年人都有福利小米粥喝——“受鬻法”。汉文帝还特别强调不准发陈粮:
诏曰:“……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
——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
“鬻”(音“玉”),就是“粥”。《尔雅·释言》:“鬻,糜也。”不但立法为百姓发放养老的福利小米,还要责成把关、落实——汉文帝的确是个好皇帝。
好皇帝还要有国力撑腰。记得以小米之名(中)提到的《论贵粟疏》吗?汉文帝纳谏如流,全国的小米才连年丰收,多得吃不完,终于开启了西汉蒸蒸日上的时代。▼
汉文帝倾听袁盎进谏。
(传)宋《却坐图》局部。收入石渠宝笈,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帝开始的文景之治为汉武盛世打下了基础,武帝才能接力,彻底驱逐匈奴。大将霍去病的北伐征途,便是取道蔚县的飞狐峪而上。这一段,就在奇“蔚”记——从胡服骑射到秦皇汉武(连载)之中……
凉秋八九月,虏骑入幽并。
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
——南朝粱虞羲《咏霍将军北伐》
由嗜粥,体质素实,阳虚侯相临终尚未阳虚;
因贵粟,国力日强,去病将军得以为国去病
——小米滋养的,既是人的气血,也是国之气运。
代参汤
小米粥既十分补益,又易消化,就得了个美称:“代参汤”。以现代方式分析,小米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膳食纤维和铁等等,也都高于稻米甚多。
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本草纲目》
蔚县本就产好小米,家家户户平日饭食、病时滋养、产后补身乃至哺育幼儿……从来少它不得。▼
蔚县今年的新小米:左边是绿小米,右边是大白谷。
图片来自:万全
小米的品质,熬一锅粥便高下立判。
蔚县小米经得住熬。水微滚下米,即改慢火;时间越久粥越莹润稠厚。一小时过去,米粒早已松散开花,却仍粒粒可见;入口则不甚分明,只是顺滑之中,还多了一点一点既有亦无的触感,既可顺流而下,又堪捕捉玩味。▼
青砂锅里,刚熬好的小米粥。图片来自:万全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袁枚《随园食单》
滚热的粥稍晾一晾,就结出层米油,瓷勺放上去都不沉。米油晶莹,爽滑,如胶而不粘,软厚而清柔,有如精华二字现身说法。单独揭起来吃,滑溜溜地融于唇舌间;搅一搅又化进粥里,消弭无形,惟觉天然馨香充盈满口。▼
瓷勺拿起来,粥面弹了回去……了无痕迹。
图片来自:万全
放足米,熬够了时候,米粒儿便均匀悬布于粥中,不但不会逐渐下沉,就算放一夜,水米都不会分离;温度略低还会凝结成冻,勺子挖一块出来,颤巍巍的,忍不住要放进嘴里,化着玩儿。▼
城市里不良粥店舍不得好米,往往用勾芡的方法弥补欠缺。就不说那呆沉粘滞的似是而非,若打包而归,基本上到家就澥,水是水米归米,稀浊凄惶。
蔚县的另一特产青砂器,真真的其貌不扬。但是一上手就知它的特别:轻且薄,不似常见砂锅之厚重;升温极快,保温又好,寻常砂锅熬一小时的效果,它不用四十分钟即得。青砂与小米都从蔚县的土里来,味道果然融洽。▼
青砂器,小米粥。
图片来自:万全
青砂器的烧制仍循旧例。看一次青砂出窑,就会明白何以古人惜物并不论高低——倾注心力的物件,就是比机器的产物多些温度。▼
一步一步都是手工制作的青砂器。
图片来自:万全
水多米少则为稀饭。小米够好,煮出的稀饭恬淡不寡,清口顺喉。水没这份儿滋养,汤更不如它爽利。饱餐后,暖胃舒怀而不增负担;解渴时又胜在柔润。子路大热天里张罗给工地送小米稀饭,竟是个贴心人呢。▼图片来自:不觉晓
如笔墨
小米稀饭的疏淡轻恬,毕树棠先生在日记里(年7月21日)比得最妙:▼
郑孝胥死后,人多记念其字,罗(罗振玉)之可记念者似应有多事,而余惟不忘其字。其书籍题跋之小字颇有小米稀饭之意味,而郑之气派则正西贡大米干饭也。徐志摩林语堂学郑均有神似处,未闻有学罗者。
——《螺君日记》
罗振玉书法
图片来自:雅昌艺术网
郑孝胥的字来对比一下……▼
图片来自:交通银行
再路过这碗大米干饭,就顺便回味一下小米稀饭吧。
毕老先生抗战时即任教清华,后京津辗转,终于年后再回清华。他若不爱小米稀饭,如何得此意趣。如以小米之名(中)所述,年,张家口的小米曾是清华大学的工资——想来毕老那些年喝过的小米稀饭中,说不定有蔚县所产也未可知。
蔚之味
小米历史既久,各地做法也多。除煮粥外,也有磨粉做馍、摊饼等等。
普通熬粥之法外,蔚县另有一种炒米粥,即将小米先轻轻干炒过,再依旧入滚水熬煮。炒过的小米视之无有不同,只是米粒开花开得大些,稠得快些,粥也有淡淡的爆米花香气,据说更为健脾。▼
米花依稀的炒米粥
图片来自:不觉晓
炒米粥的米油也厚嘟嘟的。
图片来自:不觉晓以小米做馍,蔚县则有两种:发家馍馍、甜馍馍。
发家馍馍也叫发馍馍,并不是馒头的样子,从做法到形状倒是很像pancak。小米淘净晾晒,轧成面,然后兑水,搅拌、发酵。小米面发好后以碱水中和酸度,并就势搅成面糊,再放点儿糖,就准备好了。
烙发馍馍需用铸铁所制的鏊(音“傲”)。先预热,烙前再刷薄油,以勺摊放小米面糊,一次烙一个,加盖后片刻即熟。铸铁鏊的底部微凸,烙出的发馍馍四周略厚,底部略有“糊渣”,金黄暄软,微有酸甜。▼
正要出锅的发馍馍图片来自:网络吃“发馍馍”寓意于“发”字,希望家道兴旺发达,能发家致富有好日子过。
——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此做法北方多见,不过名称不同,如:“摊黄”、“摊合折”,面也不一定是小米面,可能混入或完全改用玉米面。
年前,仰韶文化就有了陶制的鏊——那时只有小米可用;要猜想初民尝到的味道,就来一口纯小米面儿的“发馍馍”,且作模拟吧。▼
新石器时代夹砂褐陶鏊。河南省荥阳市青台遗址出土。藏于河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图片来自:《人间的烟火:饮食具》甜馍馍,可就稀罕了。打树花、点彩剪纸、吃糕……蔚县的风俗多独具一格,小米有独特做法,倒也并不意外。▼
蔚县暖泉镇独有的“打树花”,一勺铁水,灿烂过烟火。素材来自:万全甜馍馍是蔚县的习俗食品,一般只在清明时节才做,是祭祖必需的贡品。当地俗语云:“三月里是清明,蒸锅甜馍馍祭祖坟”。
小米面、黄豆面为主,或者掺点儿白面,温水和匀,捏成一个个枕头形状,上笼屉蒸。有意思的是,不准就此蒸熟,到半熟时须变为微火,仍然盖着锅,这会儿就不算蒸了,是“咝”。要“咝”过一天一夜方能揭锅盖,取出面枕头切片,再回笼大火蒸熟,“甜馍馍”至此才算成了。▼
蔚县甜馍馍
图片来自:蚂蜂窝;用户:LinuxsysW
甜馍馍没有趁热吃的,要吃须等晾凉。如此强调冷食,又在清明,不知与介子推有无渊源呢。老蔚县人还讲究就着羊角葱吃,说是别有滋味。
小米煎饼遍布全国每个地铁口,谁都不稀罕。可是蔚县又别出心裁,弃果子、去薄脆,再将酱升级为薄薄肉馅儿。葱肉混合的香,把小米煎饼的焦香更激高一层,管饱解馋,不可不试。▼
刚做好的肉馅儿煎饼图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