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1-12-14 18:55:01   点击数:

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清明节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而寒食节的前身是禁火节。

起源于远古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发展于春秋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寒食节后一天是清明节,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件事。传说"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尽了犬马之劳。

忠义千秋介子推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晋文公重耳随从,片刻不离左右,随重耳流亡十九年。想当年,申生重耳夷吾兄弟三人,受后母丽姬所害,不得已各自逃亡,介子推随重耳逃亡狄国。狄国是重耳的姥姥家,在那里重耳一行还算是衣食无忧,一住就是十二年。后来,夷吾回国即位,担心无形中重耳带来的威胁,便派人刺杀重耳,重耳无奈,只得重启自己的流亡生涯,但这次的流亡不同以往,之前是有目的的逃亡狄国,这次却如无根浮萍,只要能保住性命,跑到哪算哪!

如此情势下,介子推一众随从仍不离不弃,心甘情愿跟随重耳又一次开启了流亡生涯。甚至于在受到齐国礼遇,齐桓公以公主嫁于重耳,而重耳贪图一时享乐之际,介子推等人不惜冒犯君威,强持重耳逃亡。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

后来在饥寒交迫之际,向人乞讨反而换来一抔黄土,眼看重耳将活活饿死,介子推义无反顾的从自己腿上搁下一块肉,跟野草混在一起煮了,给重耳充饥,重耳等人也借着介子推的这块肉,终于活着到了秦国,最后也在秦国大军的帮助下,成功到达了晋国登上君位,最后成为春秋第二任霸主,晋文公。

割肉食君介子推

上面是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后来在重耳登上君位之后,开始大赏功臣,尤其是随其流亡十九年的侠肝义胆忠贞之士。可是谁曾想,两千多年前,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呢!介子推不愿向其他人那样,主动向国君请赏,而因为请赏的人太多,国君也把介子推给忘了。结果就是不管有功的没功的,只要是请求过的,统统得到了厚赏。而介子推,曾经割肉奉君的忠义之士,偏偏被遗忘在了角落。

既然已遭遗忘,心灰意冷的介子推,决意不辞而别,背着自己的老母亲,就到绵山隐居了起来。晋文公重耳毕竟流亡十九年,一时糊涂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介子推,便赶紧派人召介子推进宫,准备厚赏。结果侍从回报说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心知肚明,就亲自带人到绵山寻访介子推,一为赔罪二为厚赏。谁曾想,绵山谷深林密,苦寻不得。最后不得已,晋文公决意听从手下人意见,放火三面烧山,意图逼出介子推。

抱母赴死介子推

火势绵延之际,介子推看看身旁的老母,又想想自己舍生取义的初衷,两难之下,决定保住母亲性命为重,宁愿下山受赏,由自己一肩承担千古恶名。知子莫如母啊,老母亲一眼瞧出了介子推为难之处,不忍因自己害了儿子千古英明,便一头撞死了。见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介子推仰天长啸,“重耳,你为何寻我!”便抱着老母尸首,活活烧死在了绵山之下。

背母介子推

不愿下山,而与老母一起死在绵山脚下,并非介子推不孝,实乃母亲体谅儿子的一片苦心啊!正所谓,知儿莫若母,可怜天下父母啊!

火烧绵山三日,未见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带队入山一探究竟,结果,看见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顿时泪如菊豆,滚滚而下,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准备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是用血书写的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是日恰逢禁火节,晋文公悲痛之中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以推崇介子推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晋文公后为一代清明之君,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力排五霸第二。

推广于魏晋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和清明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和清明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寒食节源于春秋时,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柳为清明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清明节,除了祭祖,如介子推,对家孝道对国有担当,感恩和纪念我们的先人,传承他们的优秀基因和品德;同样如晋文公,成功地活着,不忘一路舍命激励和帮助自己的人,更应该感恩在我们的人生路上给予我们帮助、支持、激励的人。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清明节,我们应该熄灭掉上一年留下来的烦恼、不顺等“火种”,重整旗鼓,竖立新的信心,准备好新的步伐,点燃新一年的生命之火。

清明之后万里春,桃花杏花树树花。

纵是梨花总带雨,漫天柳枝飘新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48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