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诗遇见歌采蘋寄清明
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汉族的清明习俗大约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周代开始。这一天,民间扫墓祭祖、寄托思念,相传这一习俗始于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经历代相传,延续至今。
值此清明节之际,《诗遇见歌》将与您分享《诗经》中的《采蘋》,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描述了一位女子准备祭祀祖先活动时的场景,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
本期“诗遇见歌”与您分享的作品是《诗经》中的《采蘋》,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点击音频收听节目~↓↓↓《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采蘋,“国风?召南”的名篇。两千多年前的某一个春天里,路遍山原,白满河川,一支小船划拨清晨的寂静,流水叮咚,歌声婉转……
婉转的歌声走近了,清丽的面庞看清了,她划着小船,采着南涧岸边的青苹和水藻,她拨开茂密的芦苇,她摇过弯弯的小桥。她是谁?那个采蘋的姑娘,她是谁啊?
那个在南涧之滨划船、采蘋的姑娘是谁,千百年来,被这首小诗打动的人们无一不发出这样的疑问。
《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原来,在遥远的西周,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它同样记载于《礼记》当中。
西周的贵族家的女孩就要出嫁了,出嫁之前,她先要和全家人一起,隆重地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祀用的祭品非常丰盛,肉要用新鲜的鱼,而菜得用青苹和水草。
两千年前那个春天的早上,原来那唤醒清晨的采蘋姑娘,竟是一位即将远嫁的新娘。她拨开河岸边的芦苇,摇过家乡熟识的小桥。她采集南涧中的青苹,采集招摇在青苹身边的水藻,她用自己亲手编织的箩筐盛放亲手采集的苹和藻,用亲手点燃的火种蒸煮自然的馈赠,给曾经疼爱却已故去的爷爷和奶奶,奉上她远嫁他乡之前最后的祭品。
采蘋,这是一首祭祀的诗,这是一支春天的歌。今天,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我们慢溯在我们文明的长河里:这条长河的尽头,南涧之滨的美好国度,爷爷的小屋是否才是那疲惫轻舟的归宿。于是,这样的一首诗就变成了思念的歌,这样的一支歌便汇成了生命的河,这样一幅春舟采蘋的卷轴便悄然铺开了:
南涧行归舟,采蘋寄清明。
《归来吧,采蘋》你去哪里采蘋?南涧之滨。你去哪里采藻?拨开芦苇,摇过石桥。用什么去盛放它们?你编织的箩筐是竹条的梦,青藤的梦。熬煮着春天的金鼎也分割着水火,静静地燃烧与静静地沸腾。云门的雅乐,你来自何方?推开爷爷的窗,推开爷爷的爷爷的窗。我面朝那清明的风,走上晴明的天空,祭坛的中央。也许你会问,“采蘋”中的“蘋(pín)”究竟是什么?
“蘋”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在做上述解释的时候读音为“pín”。当然,他还有另一重读音“píng”也就是繁体字的“苹”。如今,经过简化,“蘋”的使用已经很少,基本都被“苹”字代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被简化为“苹”之后,读音也就变成了“píng”。而另一个“pín”的读音就不复存在了,不失为一种遗憾。
在本期节目中,古文的部分朗诵者沿用简化前的读音,而当代的讲述部分则适应当代人的习惯。
本期主创策划:权胜、钱琳琳、徐冰
制作人:李晓东
撰稿:刘滴川
主持人:章yy
诗词诵读:杨波、钟诚
后期制作:杨琛
编辑:郭芳慧、夏文
责任编辑:柳欣
监制:赵永礼
节目中歌曲:《生命的河》
演唱:姚贝娜
作词:吕国秀,作曲:赵季平
编曲:赵麟,许明
请你读诗年《诗遇见歌》将启动“请你读诗”活动。欢迎朗读爱好者、诗歌爱好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大腕儿小腕儿们一起加入我们的声音团队。
报名方式:
1、 请选择一首当代诗,古诗不可以哦。
2、 朗读并录制成作品小样,不必配乐,时长不超过秒。
3、 请确保声音质量,有安静的录音环境、较好的录音设备。
4、 保存为MP3格式,文件大小不超过5Mb。
5、 将音频发送至zgmy
cnr.cn节目唯一指定邮箱。6、 如果你正是我们寻找的声音,将会被邀请参与节目录制。
7、 征集时间为年2月21日-年5月21日,在此期间接收你发来作品。
8、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节目组所有。别问为什么,这句话看着很霸气的样子,就抄来了。
特别说明: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本活动只为邀请适合节目选题的朗读者,而非比赛。被邀请者只代表其朗读风格与本节目某期选题风格相符,而不具有其他任何评判意义。所以,未被邀请的朋友千万不要不开心哦。你的作品会被我们妥妥保存,来日方长。
请你吐槽如果你不擅长读诗,但是你很懂诗歌或者很懂音乐,又或者你很善于吐槽和挑刺儿,也可以参与我们的节目。也就是写节目评论、诗词鉴赏、音乐评论,哪怕就是一句话“我觉得这篇作品更符合另一首歌!原因如下……”或者,也可以说说关于本期节目的“听后感”。
参与方式:
1、 给我们留言。中国之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