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散文独步幽篁故乡雨

发布时间:2023-9-30 10:22:06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作者:若清尘

“心苟无事,则息自调;念苟无欲,则中自守。”这是小窗幽记集素篇里的句子,与当下的自己极其相似,借来一用。

兴许也曾有过期待与梦想,现如今,对太多热闹的愿景、浮夸的表演逐渐失去兴趣,世事苍茫,风声过后尚能捕捉到怡情的静谧,孤单却不孤独。

望阳品酒,听雨煮茶,或属浪漫至死的人的惬意,可我不在其列。

日久干旱,就盼望着天降甘霖;愁雨无期,又生起莫名的烦躁。近观裂缝日深的土地,只能感知草木枯萎的痛;眼瞅雨落街巷不停歇,庄稼人焦虑的叹息便隐隐传入耳膜……

厌雨成垢,身体的沉重与酸麻实难抵挡,有些难受药石罔效。

以前的我极喜欢雨,仿佛它能洗去尘埃并带来遥远的诗意,檐前悬挂的珠帘,翠叶承载的透亮,趟着浅水漫步田野也以为是另一个清新世界。尤其夜里,在故乡,竹林掩护的老屋,躺在阁楼竹床静听瓦上有节奏的敲击声,即便时逢暴雨还得拿着大盆小盆去接漏下的雨水,对雨,从未心生憎恨。

雨过天清后,父亲便架起木梯子上得屋顶重铺瓦片,疏通过道,那些平日潇洒的竹叶倒成了恼人的堵塞,麻烦如此,人们一般不大去砍竹子,只会推拉、竖立、结绊,以人为的方式让竹们顺畅向上继续招摇晴空。

村后群峦,竹林是第一道屏障,大概有防御自然灾害之用,台风经常光顾的家乡,知晓狂风骤雨的可怖,而竹子倾倒亦不像大树的狂野,免去间接的二次伤害。

村口横穿柏油国道,车道外沙地连绵庄稼,沙地和瓯江还隔着大片竹林,这是小时候的模样。

浪高时林深不知处,每当暑假,江边挤满捉蛤蜊的村民,被水冲刷过的竹根淤泥里还有神出鬼没的螃蟹,远听“沙沙沙”的很是喧闹,到得跟前,便簌一下全躲回各自为窝的地洞,了无踪迹。

家乡的竹子,记得最多是茅竹和水竹(口语)。茅竹偏大,造房时搭台做架,锯为罐子舀水用,每到清明,争头探脑的鲜笋又成了餐桌美食。普遍可见的水竹,削成篾条做各种农家常见的农具,有簸箕畚斗、篾篓篾筛等,更别说晒谷子的大竹席,遇到手艺好的师傅,还可编成花纹好看的传家宝。

空心但有节,弯腰而不折,赞竹之诗当属诗书画三绝的清代名家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无论身处何方,坚守真善美,四面风雨而不屈的所有人,都值得尊敬。

可到了我等年纪,尝够生活的酸甜苦辣,不知是否过早体验到渗透生命的真实和虚无,倒是对诗佛王维的“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特别钟情。

至今半月余,中间晴朗过一天,这异乡的雨麻木不仁地将贯穿到整个暮春吧,想是清明即将眉上,犹如絮絮叨叨的怨妇要诉尽乱绪,避之不及却胶着难驱。

泥泞的街市,潮湿的心情,在这时而雷电时而毛毛雨的日子里,独立黑暗的节点,唯回望少时的故乡雨以慰残破的希望。

荸荠地里翻滚的童年,菜籽攀爬裤腿的原乡,稀稀落落雨后飘出的麦饼香,那段喊我回家的亲切呼唤,都在巩固着伤疼过后不老的眷恋。

竹下飘起故乡的雨,雨里总是故乡的竹,而我,还在浮云知意的渡……

(写于年月0日)

#清尘微语#

若清尘,自由撰稿人。羡东篱遇陶公,赴永嘉识谢老,纤尘无染,净心怡然,实梦寐以求之幸福!

(本文原创,未经许可,请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转载,抄袭必究。)

感谢赏读!

愿您被岁月温柔相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5728.html
------分隔线----------------------------